[讲读课文的教学流程]讲读课教学要把握好四个“度”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郑毅
“度”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标准,是普遍存在的:排球比赛要求一传到位;锻冶工件要求掌握火候;艺术表演要求恰到好处。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度”:教师在讲读课教学中,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是应该通盘考虑、认真推敲的。教学中内容适宜、表达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度”。
一、选择好“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的角度很多,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某教师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他不是从情节入手,先分析“盼于勒”,在分析“见于勒”,最后分析“避于勒”,而是抓住菲利普夫妇前恭后倨的思想根源——爱财。这样,人物的心里背景把握准了,情节的教学就会迎刃而解,主题的揭示也就顺理成章,这是从内容上选择角度的例子。那麽,从形式上寻找讲读的突破口也是我们常常使用的:有教师讲《绿》从第三段起讲,如嚼甘蔗,甜处下嘴;有教师讲《风景谈》,重点讲六幅图画的剪接、组合,很自然地讲清了文章的谋篇布局、材料的取舍。
角度的选择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定向、定位,而是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知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对角度的要求应力求准确、新颖。“角度”把握不准,则会使讲授牵强附会;“新颖”则需要更多的灵感、更多地创造,要求讲授者独具慧眼、独辟蹊径,善于捕捉教学材料中的“闪光点”。所以,选择好角度是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二、控制好“难度”。“难度”指知识传授所要达到的难易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知、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难度”是就整个教学而言。讲读教学中,难度过低、过高都不行。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学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我很欣赏江西省特级教师张富的“跳摘法”,这种教学法的秘诀在于一个“跳”字,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的上限。
当前,在难度的掌握上存在一些不正确地认识,那就是:难度不高驯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拔高、盲目攀高的怪圈。于是,文学作品讲读课成了文学评论课,“形象”“典型”“个性”一股脑砸向学生,说明文讲读课上成了高科技课,“基因”“激光”“夸克”一窝蜂涌向学生。这样,既违背了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过犹不及”,目标太多、太高,则失去了其价值。所以我们说讲读的难度应规范在大纲的要求内,教师要琢磨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有悖于此,则难度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治本。
三、安排好“密度”。课文讲读要处理好缓急疏密等问题。该密不密,该疏不疏,该缓不缓,该急不急,或者密则不透气,疏则松松散散,缓则有气无力,急则气急败坏,都是失度的表现。密度的安排要重视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而定,一般说来,内容优美、舒缓的课文要慢教,让学生有充分体验景美与情美的时间,内容紧张、急促的课文要快讲,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前者如《济南的冬天》,后者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同一篇课文也不是一个速度、一个节奏到底,如讲《曹刿论战》,战前决策可慢讲、详讲,战争实况应快讲、略讲。这不仅因为战前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成败,而且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本书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的是”,讲透了这部分内容,才能较好的传达课文的神韵。另外,难度大的课文要慢教,难度小的课文要快教。我们常说短文长教,长文短教,说穿了就是课文节奏的把握问题。
要使讲读课文教学疏密有致、错落有序,除了加强对时间的控制外,还必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动脑筋。什麽时候讲,什麽时候读,什麽时候问,什麽时候答,什麽时候点拨,什麽时候讨论,都需要教者在设置教学方案予以考虑。教前无安排,教时随心所欲,是难以凑效的。密度的安排既体现在对课文讲授的宏观调控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手势、用词、语气、语调、语速等把握上。表情呆板,词汇贫乏,语气平淡的教学是无法激起课堂的波澜、构造出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风景的。一堂没有密度的讲读课,就像衣服没有层次的风景画,呆板、单调,是没有美感可言的。
四、处理好“引申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在讲读教学中从知识结构和方法上发现相似点、相关点,进行移植、变通、加工、整理,这就是引申。讲读中适度引申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但在内容上的引申要注意分寸,切忌牵强附会。有位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意义后,作了这样的引申:“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许多菲利普式的人物,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要坚决与之斗争。”不自觉地使教学的主体发生了位移,显然是画蛇添足。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得更多还是形式方面的引申,包括文体、结构、技巧等。如:在讲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同时,可适当介绍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其他新闻形式;在讲顺叙的同时,适当介绍插叙、补叙、倒叙等相关知识;在讲衬托的同时,适当介绍反衬、对比等。这些都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从来就没有现成的“度”,也没有不变的“度”。对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概括,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作者简介:郑 毅 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邮编:472500)
-
怎样开发课程资源|怎样筛选课程资源?详细阅读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
-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详细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教师的角色和以往不同,要求发生较大的变化...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详细阅读
在开展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一)类型1、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
-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学模式_“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详细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内涵。 “人是生成与创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因素”。“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立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三个维度十项指标。三个维度是: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十项指标是:自尊自信、...
-
【成都市教科所所长】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详细阅读
主 题: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主讲人: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时 间:2003年4月12日地 点:徐州矿务局会堂内 容: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民主教育民主教育的含义,简言之,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
让课程走进教师|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尽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已经表明,它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它让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但是要让教师真正能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在各实验学校开始课程实验时,相当一部分教师持旁观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
-
研究性学习_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详细阅读
当前,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但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和迫切。第一,“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提法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研究在我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一方面,近两年来上海等地有一些学者正在大力提倡和从事研究性学习,而且势头很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人;...
-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_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详细阅读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从2000年初项目申报到2001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历时一年零七个月。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是由几百名大学科研人员、各地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制专家组不舍昼夜地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是集体智...
-
【关于审美的文言文】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详细阅读
摘要: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详细阅读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