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_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

杂文收录 2025-08-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谈教学设计艺术的要诀时说过,一堂课要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文化常识越多,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就会越迅速、越全面、越深入。 如何积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积累,做到当堂吸收。

    (一)从朗读中积累。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不断调整好朗读时的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可使作者的语言、体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与体会。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朗读有很多方式,如范读、齐读、领读、个别读等,在“读”字上下功夫,我想一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活动中积累。一提到活动,学生往往兴趣倍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对活动充满兴趣这一特点,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作好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快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组织活动注意要做到有主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从传授中积累。作为语文老师自己要爱好语文,擅长语文,这样才能充分把握课文,才能正确地向学生引导传授。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多阅读,多积累,努力拥有“一桶水”。课堂上,可精选课内外的一些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学生积累中的不足,如与课文有关的诗歌、散文、成语、典故、对联等;还可以向学生推介自己喜欢而又适合学生的名人名言、名家名篇;对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字、词,努力帮助进行区分纠正。

    二、课余阅读积累,做好摘抄练笔。

    (一)读与课文有关的书。如七年级上册,中国作家我们可选宗璞、流沙河、朱自清、老舍、冰心、何其芳等人的书读;外国作家可选玛丽-居里、法布尔、泰戈尔、安徒生等人的书。只有多读这些人的书,我们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家,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

    (二)读文化积淀深厚的名著。名著是经过岁月洗礼后留下的时代珍宝,一般都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对人生、社会等的认识也相应深刻一些,读名著,能够让学生更踏实、更智慧、更思维缜密。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外国的如莎士比亚、泰戈尔、雨果、列夫―托尔斯泰等。名著是品读不完、挖掘不尽的知识源泉,经常阅读,我们会从中掘取更多的知识矿产。

    (三)读同龄人的书。同龄人更能理解同龄人的心理,更能引起共鸣,读同龄人的书,一方面可从他们的书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一方面可对他们的某些行为、心理作出批判。读同龄人的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各方面的书,将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文化常识、语言文字知识,以及一些人生哲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做些摘抄,如好词妙句,成语典故,轶闻趣事等,努力写好读后感,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对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理解与掌握。

    三、日常实践积累,做好观察感悟。

    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泛的,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活实践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大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为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写作素材,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在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其形而且要观察其神,要善于联想与想象,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古人云:“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语文知识,而在于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用于处理我们学习中的各种语文问题。但积累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最为关键而重要的一环,把握了积累,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使学生具备相当的语文基础。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303.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