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新课改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杂文收录 2025-08-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的革新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自己的思索。

 

思考之一:关于作文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新课改下的教育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然而曾几何时有人把学生作文,教师须先写“下水作文”称之为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至于这是否真会大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暂且不论,根据我个人教学体验,我认为教师作文水平与学生作文水平并不能成正比,事实上学生模仿教师的“下水作文”极大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路。我比较赞同鲁迅的观点“写小说要少看小说写法之类的文章”。看多了这种格式化、程式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创新思维,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面目可憎、无个性、无新意的模仿式套写式作文。就象有人所形容的那样,教师“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来“克隆”未来国民的思想。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写。师云亦云,邯郸学步,使原本丰富多彩的个性强求一律,使原本无比广阔的生活强求相同。长此以往,不仅致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胡同,缺少童心,缺乏真情,还失去了作文的创新性和真实性,更违背了“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谈何而来?又怎么能写出内容新颖、形式各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的文章呢?要知道,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悟”出来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    

 

  思考之二:关于文体   

 

有这样一种观点: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记叙、描写性的文字必须占全文字数的2/3以上,议论、说明性的文字至多占1/3。一篇议论文,议论性文字必须占2/3以上,记叙、描写性文字至多占1/3,否则,会写出非驴非马的“四不象”文章。这种过于从文章规范出发而不是从表达需要出发而定的条条框框,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导向,极有可能扼杀学生作文的生命力。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限制,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就象鲁迅先生在《这个与那个》中那个意味深长的比方一样:“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紧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不会走路的。” 况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没有过高的要求。 所以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作文,不要总是用成人社会的要求来规范孩子。降低写作的门槛,不要有过多的束缚。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起他们写作的愿望。这就要求作文必须求“真”,淡化文体,超越传统;打破模式,贴近生活。因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真正告别“假、大、空”。让学生放心放胆去写,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以“以我手写我心,以我事写我心”。“情动于中发于外”,自然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放心放开让学生写一些自己最熟悉、最动情、最想写的文章。可记叙说明,可议论抒情;多提示,少要求;不限定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且每次命题都可以多样化,多命几个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给出命题范围,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学生一定能写出一篇象样的富有个性的有见底的文章来。如我在教学中曾让学生以“我多想……”为题写一篇文章(一定真实再现自己表达的内容)。如有一位学生这样写:“我多想是条鱼,鱼儿是幸福的,是无忧无虑的,鱼儿可以在浩瀚无垠的海中自由的游荡,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不被世间红尘所缠绕,更不用说什么烦恼。……鱼儿的世界是温馨的,它们不象人们那样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它们的心是纯洁无暇的,我向往着这样的心灵,鱼儿总是成群接队的在一起,生活有着很强的集体意识。人在这一点和它们相比真是差到十万八千里。……我想如果我们班集体象鱼那样有着这样强的集体意识,我们班现在的班风肯定不会这么乱了。”原来班级内部有几个不想学习的同学在破坏课堂的秩序,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作为一个认真学习的同学却借机写出了她的肺腑之言。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感情真挚,发人深思。 

 

思考之三:关于作前引导

       很多同学最怕写作文,一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知如何下手。看来引导很重要,既须得法,又须恰到好处,达到开拓学生的文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首先,选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一次一位学生写《感受爱》“别忘了多加衣服,别忘了写作业 ,别忘了……妈妈也真是的,整天对着我喊她那几句名言,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烦死了。……一天晚上妈妈又在不停的说着,我不耐烦的打断妈妈的话,然后小声嘀咕了一声:‘罗罗嗦嗦,烦人!’我抬头看了妈妈一眼,觉得自己太不礼貌了,连忙走了出去,我的心里很不平静,不安使我脸上发烫,妈妈的怀疑目光不停的在我眼前浮现,但是我没有勇气,对妈妈说声:‘对不起。’第二天,妈妈只是不冷不热的招呼我,上学时也没听见妈妈的响声,以前很不耐烦妈妈的声音,可是妈妈不喊了,我感觉失去了什么似的。……第三天清晨,闹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又想起自己的过失,怎么才能让妈妈原谅我呢?正在这时,听见妈妈熟悉的声音,别忘了上学,我一愣,心马上跳了出来,妈妈原谅我了。我好高兴。爱真是伟大,爱是无私的,宽广的,请多多珍惜吧!”该学生最终从妈妈的唠叨声中感受到妈妈的爱。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工具,使用这一工具,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更和谐。这也应了一句话“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

 

其次,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很多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他们最常接触的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会写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回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同学。我让两个学生站到讲台上去,让下面的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发表意见。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说出他们的胖瘦、高矮、服饰、发型,至于性格、能力是否一样?教师可以引导。最后可以进一步引申由于性别、年龄等差异,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同的。又如写老师,提醒学生先观察任课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他们对不做作业 或作业 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也观察他们在业余时间里做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一样?……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容易得多,写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个性。

 

或是从创设作文情景进行指导。在作文前,教师可以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作文角色,激发起写作热情。也许三言两语、简明扼要的提示就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把学生带入写作佳境。可能突然之间文思泉涌,迸出思维的火花。顺势让学生把自己行文的思路说一说,再行之成文。

 

不过,教师在学生写作前,引导要尽量少而精,防止“包办代替”;引导得太多,范围可能就会变窄,学生的欲望也许就变低。写作就会失去“兴趣、欲望、自由”,当然也不可能写出多好的文章来。

 

思考之四:关于作文批改

    作文究竟怎么批改,也曾引起过很多争论,众说纷纭。大部分学校包括学生及家长要求教师必须“精批细改”,从错字病句到段落层次,从文法修辞到章法结构,从立意构思到选材布局,从条理主题到情感表达等等。要有眉批、总批,要“密批”,无一例外,否则,他们就认为教师在偷懒是不称职的。等作文批改完了,批改细了,也批改好了,可以说是“满堂红”。但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一定提高了吗?相反,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也失去了学生特有的个性、原意,失去了学生原本纯朴的认知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变成了在天真纯朴的作文上强加了成人思想的材料,面目全非了,学生看不懂了,那批改的价值又何在呢?长此以往,不仅教师累垮了没时间钻研教材,学生还变懒了,依赖性增强了,积极性不高了,兴趣不浓了,写作不认真了,随之而来的是水平降低了。改多了,学生不敢写了,改多了,伤了学生的自尊;改多了,教师代替了学生。         其实改作文就是一个思索、去伪存真的过程。既然这一环节完全由教师承包,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那我们老师不妨偷点“懒”,尽量少改,精改,诸如错别字、措词不当、特殊病句、条理不清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应留给他们自己改,给学生宽松点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因为学生在这几方面比教师还积极认真,都想找出对方的不足,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评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批语的程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之所以百忙之中能带三个班的语文课不也这样做的吗?当然教师要指导他们怎样写评语,比如评语要中肯、要有鼓励性、指导性,不能相互抨击。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水平,体验到作文的艰辛与成就感。 

 

 

 

 

个人简介:

 

陆焕军,女,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已从事语文教学四年。本人在教学中,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新方法,努力让语文教学变的更有效。

 

                地址  徐州市铜山新区启星中学初二办公室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301.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