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杂文收录 2025-09-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无法自觉主动地让学生自学扩展知识面,提高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等等,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满堂灌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面等等是极其重要的素质,但现在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根本不让或者没有时间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素质,学生的素质比起八十年代是大退步了。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认为:素质教育是目的,应试教育是选拔手段,两者并不是矛盾的。中国的高考压力并不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坏处,而是争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所必定导致的竞争压力。解决办法是开放民办教育,还是要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最不坏的办法),等等。本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是教育界和媒体发明的能够大肆炒作的假问题。应试教育是一个含义混乱、不正确的概念,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最不坏的考试选拔办法,准确地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的教育,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

    秦晖的看法确实是真知灼见,但他也没有看出前面已经提及的中国中小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创新教育,而在于非常缺乏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培育,几乎把科学当成死的知识来传授,错误地以为学生的科学基础就只是死板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素养的核心(或者说是狭义的科学素养)当然是科学研究程序、方法和科学精神,还包括具体化的科学研究的技能,科学的批判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价值观等等。有一句话说:当学生把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有很多的科学知识肯定会被学生忘记,学生学到的技能也会生疏,唯有学生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如何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等还会是学生受到的教育中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科学研究素养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中小学教育必须培养这些素养。

    虽然本人的在中小学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的阐述看上去有些理想化,但美国能够在小学就已经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中国也应该做到。

    而且,中国现在由于高校大扩招,高中毕业生平均50%以上的升学率,可供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已经使得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生”,与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比压力不大了,应该能够全面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了。

    但中国大多数的中小学,让学生受到这样的合格的科学教育是几乎不可能的。它首先需要更多的资料、更多的实验设备,也就是更多的资金,国家要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谁都知道: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至少有九年是义务教育,一些论者指出,《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政府至少要做到免收学生学费,但在这一点上,在很多地方中小学学费、杂费越来越高,义务教育却变成了家长的义务,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应尽的的义务都没有做到,地方上的党和政府组织却有逼迫家长以及他人的交费的权力(一些地方乱收费,变成了天经地义的权利)。这样,在资金上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合格的科学教育吗?

    其次,中国现在的一些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弱智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在这样的逼迫下,考评标准所要求的考试成绩对教师的压迫空前残酷,有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变成了对普通教师良知的拷问。量化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压迫必定会转移到学生。教师学生都是不得不为了考试成绩教和学,教师上课就是满堂灌:讲课,做练习,讲练习,考试,讲试卷,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但这样肯定是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不合格的教育。在八十年代,教师拿的是铁饭碗,没有这样的负担,而且高考是尖子生的竞争,而现在,高校扩招,中等的学生加入竞争,独生子女政策使家长别无选择,加上教师的决定性影响,所以现在学生负担与竞争空前残酷,远远超过八十年代,教育水平相应地也比八十年代大幅度下降。所以,在中国,素质教育只是欺骗人的口号,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的时候,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却最为低下。再举个简单例子就够了:八十年代哪个教师会不顾师道尊严去教学生作弊?但现在本人和同事在外县监考高考以及通过教师之间的交谈,已经听到了某些班主任教学生在高考中作弊的事情。八十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再有问题也没有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叫学生作弊的。所以,那时的学生作弊情况等远比现在为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开始了大滑坡,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面临崩溃。

    本人一九八二年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一九八六年起担任中学教师至今,作为一个既经历过高考又已经从教十六年的教师,本人坚决反对社会上和教师中的流行观点,即认为全国的统一的高考是目前分数教育的原因,是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谈,是考试地狱、分数挂帅、题海战术等等的原因。这观点似是而非,完全错误,因为八十年代的高考对中学生、学校的压力远比现在大:录取机会比现在少,在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利益比现在强很多,高考考试失败后的就业机会比现在少,那时上级主管机关、社会、学生对高考情况作出评价比现在更容易、压力更大,但那时的高考对教师学生的压迫程度、考试地狱程度以及追求分数的程度却远不如现在。

    八十年代的高考比现在更加“一考定终生”,机会更少,高中毕业生录取率不到20%,甚至更低,而且是尖子生之间的竞争,一旦在高考中出现失误就非常残酷,理科生复读很少能够比应届考试正常发挥的情况考得更好,文科复读略有优势;但现在高中毕业生的录取率大约是50%甚至更高,学生复读往往能够考到更好的学校。那时的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比现在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国家包办一切包括分配,不交学费住宿费等等,还有助学金,农村孩子能够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现在学生要交高额的学费住宿费等等,不包分配,有可能毕业即失业。那时高考不被高校录取的话高中毕业生就业门路少,而现在就业门路更多。那时和现在的中国的每一位学生、教师、校长、教育主管机关、家长都十分清楚,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是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八十年代的高考招生数量相对稳定得多,一旦学校高考成绩进步或者退步,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作出评价很容易,评价影响大,压力极大。但这几年高校大扩招使得高中毕业生考取高校的人数连续大幅度增加,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的评价不断面对重新定位,较难作出准确评价,社会、主管机关评价的压力大大降低。因此,与八十年代相比,高考的压力已经大幅度下降,高考获得好成绩的获利剧烈降低,但同时中小学生的负担大幅度提高,考试地狱空前残酷,把中国的分数教育、不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等等的原因归咎于高考,岂不是咄咄怪事?!难道中国只有高考压力、考试压力不存在才能够进行素质教育?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高考或考试的压力必定会存在的,就算高中毕业生能够象美国那样百分之百升入大学,也必定会有进入一流大学等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压力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早就进行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教育,所以,高考、考试压力肯定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不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教育或者素质教育的理由。

    与八十年代相比较,现在中国的中小学唯一的大变化是:不知道哪些自以为是的官员发明并执行了砸教师的铁饭碗和量化考评制度,教师受到过分而且不应该的巨大压力,这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是分数教育、考试地狱、不能够实行素质教育并且全面大退步的真正原因。

    平心而论,如果不考虑至关重要、必须进行的科学研究教育或素质教育,也不考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性、积极性,不考虑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则量化考评制度是有道理的,一般说来,学生的成绩好,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情况良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紧。这个标准客观而且公平。但那些重要因素是不能不考虑的,这样,目的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量化考评制度就成了导致中国教育水平大幅度降低的制度。

    因此,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中学教师,笔者清楚丰捷等人描述的情况非常正常:“据报载,武汉市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上含泪向家长致歉,曾经使学生各科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的她,本学期因为按照上级规定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使班级综合成绩滑至年级倒数第二名。痛定思痛,她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减负了’。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也明确表示,他们万万不会‘减负’,因为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减负’就意味着吞食‘双输’的苦果。尽管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仍以考试、升学论成败的今天,素质教育的推进何其艰难。”

    因此,徐友渔以下的话语更是可怕的现实:“周老师的发言和《教师之友》编辑的调查向我们表明,农村地区的课堂被两大阴影笼罩,这就是:体罚与作弊。我飞快地翻阅着几十张学生对调查采访的回答,每一张都是控诉和呼吁。挨打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老师布置作业 有时居然会叫同学抄写同样内容达到上千遍,写不完就打 。除了一般的敲脑袋,还有令人震骇的花样翻新,例如蹲马步、踩冰水,在雪中爬、睁大眼睛看太阳,等等。据周老师介绍,作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高达百分之百(本人估计是以30人的考场为单位,作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徐建新注)。在大多数情况下, 老师不但默许,而且公开提倡和引导。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道德感,都失去了爱心?情况当然不是这么 简单。不论是打骂,还是纵容,甚至教唆作弊,目的都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分数。这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为了学生好,而实质上,是老师们不得不为,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条鞭子在驱策: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于是,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多搞数学,英语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全背英语。较为文明、心慈手软的老师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这一科成绩上不去,等着下岗。打学生成了教师之间争夺学生投入时间,相互间竞争的手段,在分数和什么‘率’的威压下,他们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尊严,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为了把分数和什么‘率’搞上去,最后的一着就是考试时作弊,学生会做就睁只眼闭只眼,学生不会做就暗示,甚至教导。学生要高分,老师比学生更要高分。说到底,是那个愚不可及的考核标准要高分。在高分要求的重压下,各种匪夷所思,有悖教育宗旨,甚至伤天伤理的事都发生了。这既是当事者的素质问题,也是体制问题,来自上海的柳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憎恶学习。’”

    在这样的非常普遍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功目前是几乎不能够在考试中考察并体现的,因此,即使大家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而且即使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教师也不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

    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如何做到既能够客观考察教师教学效果,让教师能上能下,有进有出,自由流动,教师有压力、动力又不至于逼迫教师到眼中只有考试分数,这非但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问题,而且目前弱智的改革办法,量化考评制度考评教师业绩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加上各地五花八门的砸铁饭碗的举措,而且有些地方的程序与操作都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还带来了许多更大更麻烦的问题,教师、学生、教育的状况全面恶化(大城市的情况本人不清楚,小县城、农村中小学情况大致如此)。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只会是很不合格的教育。

    但是,如果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教师再培训等做到了这一切,而其它地方做不到,北京、上海就有了前所未有的极其坚强有力的理由抵挡全国范围内高涨的呼声,即要求根据高考考分或参加高考考生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公平分配教育部所属大学的录取名额。这又会强化不平等吗?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如果把教师和学生投入的时间计算入成本,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仅是投资回报递减,而且越增加时间,所增加的时间得到的回报是亏空越大,是降低学生素质的。教师教、学生学所花费的时间,不过是让学生增加做习题的熟练程度,更加懂得小心地避开考题中的陷阱,更加熟练地辨析那些大多没有什么意义、陈旧的概念。学生被考试、作业 压得疲于奔命,降低了对知识的兴趣、主动性、思考的积极性,甚至对知识与思考都产生厌恶感。学生和教师却没有时间去学去教非常重要的事情:主动获取信息,学会如何处理信息,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价、判断并作出决断。

    中国教育方面的改革,由于没有认识清楚问题之所在,污七八糟的劣化改革不少,如计算机派位等等,这些改革还不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中学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考英语,毫无必要和用处,不是浪费时间,就是让教师抄袭作弊。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计算机培训,不是走过场,就是普遍的作弊。唯一的好处是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和官员能够多收钱而已。

    中国的中学教育,不可不提的是中国文科的教材太陈旧落后和谎言太多,文科教材中一些教育内容接近于教学生说谎。例如中国的中学生,学习的哲学知识是陈腐落后的马列主义哲学。学习哲学,是一种思想格式化,学生在中学、大学应当学习的是与科学历史相结合的科学哲学或者是现代哲学,而不是陈腐、落后的马列主义哲学,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

    而中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有太多的谎言。因此,中国的文科教材,有太多连教师都不相信的陈腐落后的东西,有太多连教师都非常厌恶的谎言,虽然本人清楚中国的高考最好是不分文理科,因为文理科分开的结果是文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很低下,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很有问题。但如果贻害学生的文科教材不改变,而且总有少数学生特别适合文科或者理工科,加上降低学生负担的考虑,我强烈反对高考不分文理科,认为高考还是文理科分开为好。

    教育是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但中国的文科教育就是要学生做服从的政治工具和掌握死板的知识和意识形态观念,而不是首先学到真实有益的知识、能够进行客观的考察等科学基本功和科学精神,也不是学到真正有用的实用知识等等。无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但这样本已落后又大幅度退步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的国家、民族还有未来吗?因此,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改弦更张,乌七八糟、一塌糊涂的量化考评制度必须改变。学校教师必须定员定岗。不依据学生考试分数,无大过不得解聘、开除,而且必须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进行。教育主管机关(学校)必须将各个学校的各种信息如以班为单位的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以及教师获奖等情况通报社会,让学生与家长获得信息,自由选择。这样,普通教师没有了学生考试成绩不高就砸饭碗的压力,却有社会与学校同事之间的压力。这样的压力适中,我预计这会是更好的办法。

    中国中小学如果要进行本文所提出的科学研究教育,目前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学历与水准基本上达不到要求,但也只能够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逐步进步、改变,逐步更换,以及通过再培训的办法来提高水准了。

    此外,高考目前还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因此,需要由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看看能否找到良好办法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并运用于高考。实实在在地说,中国各级都很不合格的教育之所以还能够选拔人才,在世界上还有声誉,除了依靠学生、教师自己的天分与努力外,就是仰仗中国的高考,是中国相对最公平、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2257.html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论文|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宝库的大门便向我人敞开,收获将是巨大的;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良好的结果源于重视|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注意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铃声一响,就要端正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上课,...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新教材有什么特点]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2001年8月,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数次审查,共有40家出版社出版的涉及20个课程门类的49种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获得审查通过。从这些新教材的总体设计情况来看,都能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绿色证书教育是什么|“绿色证书”教育

    23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及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还应该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举足轻重的大问题。为...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三年级语文游戏_作为游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游戏不完全是娱乐,也不全等于语文研究性学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两点。游戏的内涵要大于娱乐,大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游戏也不一定意味着不正经、不严肃,也有正经、严肃的游戏。什么是游戏?荷兰文化学者胡伊青加告诉我们:“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也谈公德作文】也谈公开课

    公开课与平常课毕竟不同,这倒不是因为公开课为了造假,故意不同于平常课。我以为,公开课应该不同于平常课。 先打个生活上的比方,平日在家吃的叫家常便饭,来客时总得多做几个好菜,当然平时没有客人的时候,我们在家里也不是不可以改善一下生活,打打牙祭,但这与来客人做上几个好菜并不矛盾,就像我们的平...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高中新教材课程_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

    “情感体验”的过程。鲁迅早年在推行文学教育时,特别说到了两个例子。一是说,人们观诵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质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这其中讲的就是文学的倾向、情感是隐含在一切可感场景中的,读者要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另一个例子是讲热带人没见过冰,你给他讲冰形...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PPT_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返回本页页首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4...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