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尽浮华寻本真的上句_去尽浮华 还语文以个性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去尽浮华 还语文以个性
新疆五家渠一中 赵霞
邮编:831300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春意盎然。语文教学改革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置身其中,欣喜激动之余,也发现了阅读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语文课迷失自我,教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这就表现在:
一、架空工文性
教改提倡人文性,目前的语文课就出现了操之过度,走向极端的情况。这表现在:不管文字、文句、文章直奔主题;或者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把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时政听讲课、民情风俗课;更有甚者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
二、游离课文,主攻“拓展”、“迁移”
目前的时髦是每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环节。结果课堂宝贵的时间被这些硬性的、牵强的拉郎配式的“涉外”活动占去。对课文的解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对课文精髓更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三、滥用多媒体手段
目前有一种趋势,上课不用多媒体好像就没有体现教改思想。特别是公开课,录音机、投影仪、放像机……十八般“武器”一齐上阵。
此凡种种,人们不禁要问:语文课的个性在哪里?
语文课的个性就体现在对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上。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语言的凌厉可以触及神经,触及灵魂,可以刀刀见血。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达到各项指标。这就是语文课独特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新课改倡导人文性,其实语文丰富的人文资源就蕴含在文本之中。就看我们语文人怎样有效利用它。
《荷花淀》教学中,学生们品读作品开头的“跳跃”一词,他们读出了水生嫂编席时的欢快心情,娴熟的编席技术,读出了那的芦苇富有弹性,读出了白洋淀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地方。学生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象水生嫂那样柔弱的妇女也会拿起枪,参加保卫家乡的战斗。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就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不再流于“啊,为了……而奋斗”,“为了报答……我们要努力”的空洞口号中。由此现,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更全面,更深刻。放弃语文本身的优秀资源而去架空分析实属浪费且得不偿失。
学习《九月初九的酒》一诗,“乡愁是一缕炊烟,挥也挥不去,载也载不动”。启发学生去想:把这无形的愁绪换成有形的什么来装载?用船?用火车?还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乡愁的沉重。此时再品析余光中的《乡愁》,学生理解了乡情就是一种凝聚力,一种动力。理解了海外游子报答桑梓之情以及万里寻根的举动。也由此了解了中华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家”的文化。台湾回归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祈盼。如此这般,民族感情,人文精神已移植入学生的内心。
记得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们通过对语言的感受、揣摩、推敲以及咬文嚼字领略了主人公恐惧无助、试探、成功的心路历程,也唤起了他们自己某种类似的生活经历。最后领悟到: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由此看出:学生只有对文章有真实的感受,学习内容才能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接。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才会凸现,这样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成长和成熟。如此这般,才真正体现了语文式的人文关怀。
所以不注重文本,不注重语言学习的做法应该彻底摒弃。没有阅读的认识能力,没有坚实的认识结构,就不会出现“呼朋引伴”式的阅读“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引起感情的共鸣,也就谈不上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那么,所谓的“人文性”只能是硬贴上去的标鉴。
同样,拓展迁移的基础是文本。学生只有理解了文情文意文理文趣,才能进入文章所展示的精神层面。这才达到了陶冶性情、帮助人生的目的。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果不去关注诗人坦然接受人生悲欢离合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乐观精神,而是一味的由月亮拓展到月饼,进而拓展到商品包装文化……这种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丢了西瓜拣芝麻。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负载很大的信息,再加上文学语言模糊性特点,作品的多义性正是它与读者交流的优势。结果,过量放映的影视片断,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艺术的鉴赏,不协调的配乐干扰了学生阅读,固定的字幕板书,限制了水到渠成的精美板书。所以我们应明白,多媒体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否则它就成了束缚语文课的一件华丽的外衣。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改了多次。几多风雨变换,几番潮起潮落,语文人不论身处何样的时局,总在探寻着“语文个性”的目标,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将语文课自身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是我们失志不渝的目标。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