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语文教师亟待补救的习惯、能力与品质

杂文收录 2025-08-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作者: hfhhjj

    我们常会责怪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但有没有反省过自己是否在“死教书”、“教死书”呢?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一段时间,新理念已在教育的领空上展开突破阴霾的翅膀,并且鸣叫着,然而人们欣赏着这只神鸟,听着它的奇特美妙的声音,却很难接纳它登陆于心灵之地。不是许多地方,许多教师依旧斤斤乐道于书山题海吗?(注:此“书”特指习题书和各类以考试为唯一目标的“资料书”)不是依旧盯在书山题海之上的那点分数吗?不是有的教师作了大胆尝试,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研究,但拐弯抹角带学生周游一通又不由自主回到自己历来固守的那块标准答案的阵地上来了吗?这一切现象不用说与考试制度有关,与教育教学陈旧的管理有关,但作为教师不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与我们自己跟向时代的步伐滞缓也有很大的关系吗?对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快补救以下几种习惯、能力和品质。

    一.读生活大书的习惯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它们弥漫着生活的气息,有着强烈的新鲜感、时代感,关注这样的资源自然就是关注生活,实践着“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一教育理念。当然,有些最新应试性辅导资料上也会较快地精选这些语文材料的,但这依然是间接的接触,此时我们的思维会不可避免地受着编者以及已经较为定性的见解所影响,失去其鲜活性和探究性,因此,接触生活中的语文材料关键就在“直接”,它的含义应该是时间上的即时性,空间上的最近可感性,也就是语文材料出现在“此时此地”,它是“鲜活的”,处在动态变化中,它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可探究性,可以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是引导学生从语文实践的角度去更多地直接地参与生活。要引导好学生,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更多地直接参与生活,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多地直接进行语文实践,多听、多看、多议、多写,直至养成习惯,努力培养能力,做到会听、会看、能议、会写,在听看议写中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体验,发掘出生活的本质。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再引导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不会寻求什么标准答案,人云亦云,以致丢失自己以及学生的主体性格了。以上所说的就是倡导教师对生活这本大书的真切关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能忘记关注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材料;当然也不能狭隘理解上文所说的语文材料的“空间上的最近可感性”,仅仅指我们身边的生活材料;广阔的社会生活,包括网络虚拟生活中那些即时的可感性很强的生活材料都是离我们空间最近的。相反,有些对我们个人来说过时的,可感性不强的生活材料都可看成缺乏空间上的最近可感性而加以排斥的。

二.心灵对话的习惯与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能够积极合作,学生间的合作自然靠教师的引导,教师首先必须做到与学生的民主平等的合作,这在几千年师道尊严的传统下,真正的转变不是简简单单的事。增强对学生的爱心,努力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固然不可少,但这并不等于师生间的合作已经完成。我认为还必须做到:1.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养成尊重的习惯。尊重学生不只是人格上的尊重,最难的应是尊重学生的反映,尊重学生的意见,有老师对学生说:“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但知识上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这就不是教育意义上的“尊重”。有专家认为,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超过大人,教师却常常以“知识唯上”、“标准答案唯上”的教育心理模式扼杀了学生创造萌芽,这就是对学生的“侵犯”。尊重需做到随时随地,即养成习惯,我们不妨从为学生的见解鼓掌,与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握手这些外在形式入手来强化自己尊重学生的心理,做到逐步形成习惯。2.善于营造批判反思的氛围。真正的心灵对话必须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那种学生跟着老师转的所谓“启发式问答”、“针对某个答案进行的短暂的乱哄哄讨论”不是心灵对话。心灵对话必须是生活化的,动态持久的,闪烁着碰撞与批判的火花,教师必须善于在班级内与外即课内外与学生一起积极营造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态持久批判反思的氛围,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有较强的批判反思的能力,非如此不能对学生加以有成效的引导。

三.上下求索的精神与毅力。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可以作为今日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精神写照,社会发展使我们进入大语文时代,大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更是扎根传统的;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是世俗与理想的矛盾统一体;是各种色调的对抗与融合板。面对大语文教学目标 的多元开放,过去的知识、情感乃至思维方式的点形线形或狭隘的封闭的面形积淀必须打破,代之以更加广阔、深远的时空中新的知识、情感、思维方式的鲜活持久的流动、交汇与再生。语文教师,必须面对世俗文化,这是生活赐予的在,新鲜的色彩;必须展望未来文化,这是生活中闪烁的智慧光芒;必须深研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生活的根系所在;必须接纳其他民族文化,这是一个进取有为时代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是人生的智者,思考的先驱,过去未来、此地彼地交汇口的指引者,新的生活的坚定开拓者。这是不是一种苛求?也许是,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要求,今天的时代呼唤我们,我们只有上下求索,不断开拓,才能无愧于做一名这个大语文时代的最普通的教育斗士。这听起来确有点像口号,但让我们冷静思虑吧,一个缺乏上下求索精神与实践的教师,就必然与僵死为伍,同嚼舌为伴。这样的教师怎能引领学生面对生活的大书品出属于自己的风味?又怎能引领学生让心灵与心灵在对话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个时代的真谛在求索中,这个时代的希望在求索中。我们到了应该拥有自己命运并且可以把握它,磨砺它的时代,我们必须上下求索。

以上所说的一切习惯、能力及品质得以补救的关键在于能否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因为理想是纲,期于是目,有了这个纲,心胸才会真正博大起来,一切顽固的东西才可能被战胜,一切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才能因我们的坚定与执著而成为现实。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294.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