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广场的蟋蟀读书随想]美的随想(读书心得)

杂文收录 2025-09-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语文组  李庆宝

寂寂的夜,拜读朱晓进教授的论文<<标示了一个时代的美学观念>>, 忽又忆起先前所读的一些美学的书,论,想起以前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似有思绪起.美学作为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自古以来多少先哲为了揭开她的奥妙,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可是由于它的现象是那么的复杂,审美的感受又是那么的复杂,到今天,依然是众说纷纭,美感亦终被称为了 “千古之谜”.有此思,今夜,结合教学过程 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美.             
 1  人的境界决定美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 美在审美活动中.雄伟的高山,寂寂的树林,皎洁的月光,奔腾的俊马,优美的诗歌是美的,可是我们是否知道,如果没有人的审美活动,如果你不去体验及感受,那么就没有美.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洪荒,无所谓美亦无所谓丑,犹如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他的境界自然就决定了美的境界.    
    人所处的的时代,,民族,生活阶层,学识及修养不同,美就不同.如中国古代的某一时期,女性就曾以丰腴为美,另一时期,又以楚腰纤纤掌中轻为美.有的非洲部落到现在依然脖子越长越美,又有的部落以鼻孔与舌尖穿环为美.但其中,人的学识及修养尤为重要.在此,我想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不会有什么美感”提出些不同的看法.人的经济状况对美的境界没有直接的决定意义.我想他如果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即使他是个忧心忡忡的穷人他也会对最美的景色产生美感的.在中国,自古就有饿死不食嗟来之食,渴死不饮盗泉之水,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崇高的人格美的志士,晚年困顿的杜甫在饥寒交迫中照样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千古绝唱.曹雪芹更是再穷困交加中写出了不朽巨著<<红楼梦>>.而同样作为忧心忡忡的穷人的我,每每读到义山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也依旧会有沧然茫然之感.  
    因此,作为特定的时代,民族中的审美主体,它的学识,修养不同,美的境界自然就不同,理解了这一点,就自然可以理解为什么自古就有知音难觅之叹; 理解了这一点,就自然可以明白其实贾府的焦大亦是有可能爱上林黛玉的,不会因为她出的汗是 “香汗”,而劳动人民出的汗是 “臭汗”就体会不到她的美.(鲁迅先生在论述美的阶级性的时候认为由于阶级的不同,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 只不过在他眼中的黛玉之美与宝玉眼中的黛玉之美不同而已.           
     2 审美的差异性是有高下之分的   
    焦大眼中的黛玉之美与宝玉眼中的黛玉之美的不同,其实就是特定的时代与民族中的不同境界的审美主体对相同的客体所产生的审美体验的差异性,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虚长,我越来越感到这种差异性是有高下之分的,不能简单的说多元性与差异性了事. 
   如苏州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我有一些做导游的朋友常对我说,任你把个小园子说的天花乱坠,他的客人就是说没多大意思.我只能跟她们说,苏州园林之美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人来慢慢地体验的,本不是那些行色匆匆,走马观花的游客所能完全体验的.         
    自然美如此,艺术美则更是如此.后主有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后人誉为古今写愁之一绝 .那是由于后主之愁大而国破家亡,小而命运悲惨.昔之帝王,今之囚徒.加之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大之眼界,深之感慨,凝结其中.王国维能体验到这些,可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 “商女”能体验到吗?(当然 “商女”对此词的审美体验还是会比许多的无知无识之徒高的多.至少她们还是能体验到 “凭栏袖拂扬花雪”的吧.)       
    同样,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沉沉的父爱曾令多少人留下过感动的泪水,可是即使老师作了最详尽的分析,你去问一个初中生,他能体会到多少?(我个人甚至认为,此文放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简直是一种糟蹋。)又如盛诗澜先生所说:“一篇<<荷塘月色>> ,多少人读,又读了多少年,可又有多少人真的读懂了那片荷塘,那片月色?”甚至他说,经老师的喋喋不休的对比喻,叠词与通感的分析,连初读的一点兴味,感受到的一点清清淡淡的美都消失了,直到后来,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失败的他,在一个凄凤冷雨的夜,重读此文,才忽然有了真正的顿悟,读着读着,心中的委屈,似乎被那淡淡的月色融化了.那袅娜的荷花,别有凤致的荷叶,摇曳在眼前,蝉声与蛙声也仿如小提琴的名曲,安慰着他的心灵,不由得发出感慨: “多美啊!”     
    我们说,先生此时对此文的美的体验,那是不止要高出年少初读时多少倍.没有人生阅历的增长,没有学识的提高,能有如此的真正的巨大的美的体验吗?         
    因此,回到上文,我想很俗地讲那就是尽管焦大也能感受黛玉之美,可是宝玉眼中的黛玉之美,雪芹眼中的黛玉之美那一定是要比焦大眼中的黛玉之美要美得多.   
     3 不同的审美体验几乎是无法沟通的.     
   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一次经历,那时我在教香港某位作者的<<故乡的榕树>>,为了使同学进一步理解海外游子的那种乡愁,我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当我朗读讲解完后,同学们的茫然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没什么感受,甚至在我读到---到后来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土丘  母亲在里头   我在外头---时,竟然还有同学在笑.当时我有些愤怒,可出离愤怒之后,我忽然感到,其实在许多时候,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时代,民族,学识,修养的不同,对相同的客体所产生的审美体验的差异性,在许多的时候几乎是无法沟通的.如一个球迷在看一场精采的球赛时,他会感到如痴如醉,会体验到巨大的美感,可同样对于一个不喜欢足球的人来说,这90分钟可能就是一种煎熬,而且无论你如何的向他解释如何如何的精彩,他都是无法与你有一般的感受的.那么,丝毫没有离乡之悲,丧亲之同的学生他不理解此时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     
    同样,我非常喜欢莫扎特的音乐, 而且自己在欣赏之中亦颇可体验到许多的美感.可是我知道同样的音乐在大师的耳中那感受与我是截然不同的,那定是比我的感受要醇厚,深刻,清新,优雅的多.而且我也知道,此中微妙之处,大师们即使用最通俗,详尽的语言来向我描述,我依然是无法体验到大师们的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的. “道可道,非常道” 人在那一个层面之中,那他的审美体验也就只能在那个层面上,丝毫无法勉强.  
    足球,音乐如此,文学作品的鉴赏则更是如此.那 “闲敲棋子落灯花”空灵优雅的落寞,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悲凉萧条的壮阔,那 “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幽雅,也就是仅仅你自己去细细的体验吧。   
   那么,我们是否由于如此就在教学中不要去指导学生进行美的鉴赏了呢?不,正因为有这种审美体验的高下之分,我们才知道只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学识修养,不断地去尝试去体验那各种不同的美,那么美的新天地,新境界就会不断的想你展现.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多年之后重读好的旧文的时候,或是以新的角度或方式去体验已阅的内容的时候,会有许多新的感受与体验.人们不断的发现自身,超越自我,体验到更高的审美愉悦,那是多么的快乐啊.佛之 “顿悟”, “ 朝闻道,夕死可也”此之谓也.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时的关于审美的差异性方面的一些感想,虽然十分的粗浅,确是我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敬请先生贤达指正.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422.html

  • 【她让我感动的作文600字】她——让我感动

    学校操场,欢声雷动,人山人海,1500米的赛跑就要开始了,跑道两边学生们一个挨着一个,站成了一道又一道的人墙。同学们手舞着小旗张望着,期待着。“1500米赛跑现在开始,各就各位。”裁判员举起了红色令旗,“预备——嘀!”一声哨响,一个矫健瘦巧的身影从我身边一掠而过。“任国敏,加油!——任国敏,加油!”...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阅读课外书总结]课外综合阅读的实施总结

    2004年我校加入湖北省综合阅读课题组,我班也成为实验班级之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要很好的实施综合阅读首要的任务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综合阅读。实施综合阅读方案之前,我亲自设计表格在班上...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立足教材文本提高写作水平的研究报告]立足教材文本 实现有效习作训练

    立足教材文本 实现有效习作训练[内容摘要]:把写作教学适当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立足教材文本,有效训练之;适度延伸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探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体验联想,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二、改变形式,想象创新,不拘一格,启发学生开展多向思维。三、拓展主题,联系实际,引导感悟,提高学生...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柴桑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庄晋玲 邱明波提要:陶渊明个性刚直,坦率,不合群,不适世。他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之路,创作了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诗坛一代宗师。陶渊明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大济苍生”“独善其身”“慷慨悲歌”三个阶段,即心路历程三阶段。本...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浅谈初中语文作业布置|浅谈初中语文趣味作业 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趣味作业 设计—2005jqp 新丰三中 江平趣味作业 ,可提高学科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作业 的目的。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科而言,趣味作业 的设计尤为重要。根据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向及青少年的求知特征,初...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新课标导学2020版成才之路高中]新课标导引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我的眼,我的心》案例评析

    新课标导引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 ——《我的眼,我的心》案例评析 ●需要探讨的问题:怎样落实语文的跨学科学习。 ●课堂描述:《我的眼,我的心》是面对八年级学生的一堂新课改研讨交流中的语文活动课。八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已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他们常常在关注社会、思考...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洋思教学经验|学习洋思经验 创新课堂教学

    学习洋思经验 创新课堂教学 在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我校根据实际,积极推行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与当初的洋思中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我们每年选派教师去洋思学习,尝试洋思经验的根本所在。下面我就洋思经验在我...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师与情感教学

    农六师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教学离不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文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的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是学生领悟作品精妙的情感体验;...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厦门一中 黄小娟去年秋天,厦门地区和全国37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课改的大气候,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变教师为本...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 网络攻击的载体|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9:36:12利用校园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天的学生都已习惯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娱乐、交流和学习。网络上无限自由的空间和超现实的虚拟世界强烈的吸引着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的当代青少年,网络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布于:2025-09-0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