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字少一竖念什么_也 谈 “文本对话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2004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也 谈 “文 本 对 话”
----洪树青(宣城市绩溪县上庄中学/电话:8560047)
一、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文本对话”。
时下,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新名词——“文本对话”。那么 ,什么是 “文本对话”呢?所谓“文本对话”,就是“文本和读者之间对话”。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文本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寻找文本空白,从而真正实现“文本对话”的过程。
这就有点像我国传统文论中的“设疑发问”。这里的“疑”就是“文本空白”。根据我国传统的阅读理论的观点看,接受理解是从疑惑和发问开始的,即从寻找文本空白开始。宋张载《理窟》中说:“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至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读者如果不能对文本提出疑问,则文本所包含的潜在意义(文本意义)就无法揭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寻找文本空白,提出自己的疑惑的过程。因此阅读时必须逐字逐句,仔细认真。为此朱熹《学规类编》中说:“若用工粗卤,不务精细,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无疑时要使之有疑,只有发现疑问,找到文本空白,文本与读者之间才会形成冲突性交流,构成对话。因此有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经过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在接受了文本的一些观点之后,认识得到提高;文本经读者阅读后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太重视“文本对话”,而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文本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有一段阐述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性质:“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新的阅读理念是以西方的“接受学读解理论”(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这种理论认为,作品文本是为读者而生产的,就像教材、语文课本是为学生编写的,阅读过程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交流行为。黑格尔已指出:“每件艺术品也都是和观众中每个人所进行的对话。”伽达默尔把阅读理解接受的逻辑称之为“对话式的‘问答逻辑’”。作品文本和读者(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经过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双方不再是原来的双方,读者在接受了文本的某些观点,消除了自己的偏见,认识提高了;文本经过读者的重新诠释,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文本对话”能够从文本中读出新意来。
读者与文本的每次对话,都会对文本产生新的诠释。旧的疑问解决了,又要提出新的疑问。阅读是这样不间断地更新的过程,读者从文本出发,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读者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文本字面意义上的挑挑拣拣上,不可能永远只做“守成者”和“管家婆”,他们渴望引发出新的见解.近年来语文教学阅读传统课文出现了不少新的见解,例如《药》,就引发出许多新意。当年朱自清在《鲁迅<药》指导大概》中说“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这之后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怀念先烈,赞扬革命者的牺牲精神,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有说是揭露封建社会的迷信观念对群众的愚弄等等。近来有人认为小说的底蕴是“民主和科学,只有这两剂‘药’才是疗救华夏民族病苦的良药。” 又如课文《黔之驴》过去大多数读者认为旨是“讽刺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人”,这是把“驴”视为主角来分析。苏教版则认为主角应当是“虎”,题旨是对“庞然大物”不要盲目崇拜,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再如课文《枫桥夜泊》,历来众口一词: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现今有人用考据学知识重新诠释《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新解认为,“乌啼”指“乌啼桥”,“愁眠”指“愁眠山”。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新解谁是谁非,能提出一种新的意义,才使得文本得到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其潜在的意义与价值,才得以不断地揭示和确认。
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不同时代的读者为什么能读出许多不同的见解呢?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境遇”不同的缘故。“境遇”指读者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和个人的遭际。读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性格爱好均不尽相同,所以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各式各样的、多姿多彩的。由于时代局限和个人偏见,任何读者的阅读理解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读者主体必须“批判”地对待自身,倾听文本中真理的呼唤,克服自身的偏见,促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拓,从而读出新意来。
三、 语文教学怎样进行“文本对话”?
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的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就没有创造性阅读,就没有真正意义的阅读。传统的语文教学关注教——关注教师、关注教本、关注教课,却不关注阅读的真正主体——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则关注学——关注学生、关注学本、关注学习。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对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那么学生与文本对话怎样进行呢?
一般有三步。第一步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世界,与其阅读经验贴近、交融;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字求其意,句索其旨,真正做到与文本“息息相通”。第二步是走出文本世界,旁观凝思。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之后,又把自己变成局外人,摆脱文本的约束,作冷静的评判分析,古人云:“水道曲折,操舟者迷,而立岸者清”。只有站在文本之外,才能对文本作出较正确的认识。第三步是比较揣摩,读出新意。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力求读出新意。当然,学生自认为读出新意,也可能是幼稚的,甚至错误的,但只要有一点可取,就应该予以肯定。如有的同学读了古文《愚公移山》之后,高度赞扬愚公的远见卓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同时又提出我们今天需要讲究科学、讲究实效。“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未免太慢了;“荷担者三夫”,人数也未免太少了。这种积极参与的意识,比被动的接受更好。新的阅读理论认为只有读者参与,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新解,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水准。
小结:文本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理念,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既体现了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同时又也使创造性阅读、自主阅读成为可能。因此,我认为,语文阅读应该大力提倡文本阅读。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