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阅读率|浅谈综合阅读实施中的教师行为

杂文收录 2025-09-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内容提要:在综合阅读中,教师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首先确立阅读的新观念,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构建多种平台,指导学生探究科学的阅读方法和丰富阅读评价手段,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综合阅读的大视野,达到综合阅读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  确立观念  培养兴趣  营造氛围   构建平台   探究方法  丰富评价

 

正文:2004年秋季湖北省省级实验课题——语文“综合阅读”开始在全省逐步实施。这是在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新目标对语文阅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这一实验课题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开展好这一课题实验,笔者认为教师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综合阅读中的教师的行为。

一、教师要确立综合阅读的新型观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

无法比拟的。现代社会也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阅读理解与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往的阅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内容上是旧、窄、死、繁,没有与时俱进,方式上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发现、思辨的读书方法。再就是以本为本,渠道封闭,把语文的本质掩盖起来,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这就不可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动机,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丧失阅读的兴趣,丧失学习语文的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对每学段的阅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就必须摒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综合阅读观。综合阅读观是立足于语文学科,整合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实现内容多样化以及跨学科综合,达成学科间横向沟通,它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经验,强调在生活、活动、实践中学习,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地阅读。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观念,教师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注重阅读的整体感悟,重视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学生的阅读实践才会更广泛而自主,才会更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增进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他们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丰富文化背景积淀,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及批判与创新精神,并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大量阅读,如学习了《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之后,可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报刊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进行一次以名人故事为中心的相关竞赛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名人事迹,学习名人精神,争做“名学生”。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许多教师总是一味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

进行阅读。对于这样的现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使他们的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地到书海中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综合阅读的桥梁。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学生被鲁迅先生童年的童真、童趣所吸引。于是笔者在教学中有目的启发学生:鲁迅先生还有哪些童年往事?你还了解哪些名人的童年故事?下一周我们来进行这方面的故事交流。于是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积极借阅《朝花夕拾》和其他名人的童年故事等书籍。也有很多同学自己买来书籍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还积极来问。

其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功利的淡化,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就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也正是语文学习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第三,教师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以引导学生走进书海。特别是在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可以讲些著名作家或科学家的故事。笔者就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苏轼、钱钟书、沈从文、郑板桥、贾平凹等人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会自然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

三、教师要营造综合阅读的良好氛围

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综合阅读中,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一,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环境大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小到教室的布置。学校整个环境要以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中心,满足他们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风景”中得到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班级建设也要有浓厚的文化意识,班级墙壁上可以张贴有关读书学习人生修养等方面的名人名言,黑板报上可以定期刊载优秀文章和学生阅读体会,学生在阅读这些版面时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兴趣自然就非常浓厚了。所以,良好的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的阅读。

第二,阅读心情的营造。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心情舒畅,才能更好地与书本交流、与作者交流,激发共鸣。

第三,榜样的感染。教师要让学生对综合阅读感兴趣,自己首先要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当他们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并渐渐也会尝试走进书中。同时,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可以让学生组织起读书小组,使喜欢阅读的同学起到榜样作用。

总之,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走进书中,开展综合阅读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促使学生由“要我读”转化到“我要读”。

四、教师要构建综合阅读的多种平台

首先,是以《综合阅读》教材作为实施平台。把它纳入语文课程评价的范围,并在每周安排1—2课时,进行课堂实施。

其次,借助网络资源来开展综合阅读,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在网上搜索相关网页与相关文章,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将文章下载编辑成一个阅读文件夹,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综合阅读。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很强的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项实践活动来促进实施综合阅读。像让学生办阅读剪报,举行主题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上学期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知识party,小草也多姿,忆峥嵘岁月,走进黄河,华山论剑之智力大考验,莲文化的魅力,轻松学习、快乐游戏,幸运4+1,超级智多星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感受阅读的快乐和语文的精彩,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搭建的这些“平台”,并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终极目的,而是作为检验学生综合阅读情况的一种手段,来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平台”中既能发现自己的收获,还能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与方向。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综合阅读方法

综合阅读,其内容是多样化的,其基本学习方式还是阅读,因此积极探究科学的阅读方法,就能很好地提高阅读效果。这里笔者推荐两种阅读方法:

一是创读。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材料进行理解,在掌握原意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这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方式, 强调对课文多元化理解。它主要有外延式阅读和内涵式阅读两种形式。外延式阅读,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努力拓展课文的外延,把作者没有说出的东西理解出来,进行合理演绎,扩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内涵式阅读,即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将文章中高度概括的内容细化,并进行转化,合理推出对文章新的理解,赋予文章新的意义。

二是美读。叶圣陶曾经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由此可见,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通过吟、咏、唱、诵等形式可以强化语感,美读可以通过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增强理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味”:有的要读得深沉凝重,有的凄婉悲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周密严谨等,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同时美读还可提高审美情趣,增添阅读的神韵。

六、教师要丰富综合阅读的评价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张扬学生个性,倡导多元评价。作为阅读的个体,每个学生对阅读材料都有他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针对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要既有学习过程中态度、方法、效率的评价,又有学习结果、收获的评价;既有全局评价,又有某个环节的评析;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对他人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对学生学的评价,又有对教师导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阅读过程,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他们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重点应放在对读物的整体、综合理解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性的理解和亲身实践,重视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兴趣经验,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文意把握、重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总之,语文综合阅读,以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综合性掀开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篇章,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综合阅读的大视野,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初中语文综合阅读课题黄冈实验区开题会议·材料汇编》2004.10

2、《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第10期

4、《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第12期

5、《语文阅读教学简论》杨云法

6、《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文艺,男,生于一九七三年,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黄冈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优质课曾获县级一等奖,《不朽的失眠》教学设计被全国中语会评为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教案荣获市、县级奖或在报刊发表。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417.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