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活水是什么意思】引进活水见精神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金华市十六中学 宋航
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就是教材改革,初中教材的改革正在走向“一纲多本”,语文教材的面目变得清新了,活泼了,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如同吹皱了一池春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奇怪的是,在不少的新语文课堂观摩活动中,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老和尚”用陈旧的语调、按部就班的节奏念着“新经”,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具体表现有:1、仍然沿袭传统教学中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将鲜活的文章拆解成“知识点”,将文本解读等同于模块化的、类型化的科学性操作。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仍然沿袭了传统的由教师“包打天下”的模式,讲素质教育得不到“分数”,讲分数就不得不放弃“素质教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绕不开的怪圈。3、学生一不小心仍然成为书本的奴隶,学生仍然不是那么热爱语文课和语文教材,似乎再新鲜再活泼的文章只要成为教材,就成了学生的“死对头”!4、教师的教学方式虽说多了一些鲜活,多了一些开放,但总体上,仍然是将学生牢牢地控制在语文教师的“掌心”,学生只是成了跳得比以前活泼一些的“傀儡”。
在考试制度、升学制度未有根本性改变的状况下,尤其是在追求“简单”“实效”的风气中,语文教师很难以始终一贯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来推进教学改革,在整个教育理念未出现根本性的颠覆性革命的时候,语文教师以个体的力量,很难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目标。
然而,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是,当我们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时,某些矫枉过正的做法,是否使我们不是越来越接近新理念,而是越来越离开新理念?新课程理念是否就是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格格不入呢?在语文教学历史上发生了历次改革中,是否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化的?是否有那么一些东西被当成“公理”而沉淀下来了?是不是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就必须毫不吝惜地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彻底抛弃呢?
这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语文教师可以将任何课文上得“面目可憎”,语文教师在扬弃传统教学方式时,是否需要考虑到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上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呢?
我们担心的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并未真正透悟,而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精华积淀却一点点漏失,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成为了最为简陋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出许多像鲁迅、朱自清、郁达夫等这样的语言大师,而我们的所谓现代的语文教学,却往往缺少真正的语文之魂。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很讲究一个“活”字。只是在现代的新概念新名词的冲击下,它的“曝光率”少多了。
怎样使学生对语文一见钟情、一见如故,对语文教材爱不释手呢?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学专家
一个“活”字,凝结了众多成功的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体现了语文课教与学结合的最佳境界,堪称教法精髓。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活”就是教无定法,就是对模式化、类型化的挑战;“活”就是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使语文课堂成为有生气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就是“活”;“活”就是对课文的新鲜的解读,对学生对课文解读的充分尊重;“活”,就是师生之间的那么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关系。
遗憾的是,在我们背诵着新课程的众多新词汇新名词时,我们却学不会起码的“活法”了。反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半死不活。君不见,不少公开课为了上出“理论”上出“理念”,为了有那么点“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强按牛头喝水,不管对新理念理解得透不透,抡起板斧就往前冲,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在一片令人晕乎乎的“理念”乌云笼罩下,远离了我们的语文最本质的东西。
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从而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呢?笔者以为,教师必须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教学过程 的优化上。教学是一中平衡的艺术,在教材、学生、教法之间,需要一个精妙的平衡过程。教师就是那个高明的走钢丝的大师。没有吃透学生的心理,没有创设适当的情境,没有对学生的愿景的关切和人文的关怀,语文教师显然是无法将课堂“活”起来的。
要使课堂成为师生活跃的共同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学过程 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和余兴未尽的尾声。而这种境界的实现,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激情导趣,创设良好氛围
李阳疯狂英语的成功,著名演讲家的精彩演说,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那就是课堂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怎样创造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自然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环境,有一个成功的开端呢?首先,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兴趣的有无,而在于教师是点燃还是捣毁。教师要用心去点燃兴趣之火,其次,用情去添加柴火。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用心去研习文情并茂的教材,蹲下身来用情来传递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使课堂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使学生如沐春风,从而达到其乐融融。一堂课的序曲——导语 的创设,是激发兴趣的良好契机。比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向学生描述了自己记忆中的一件事:大约四岁那年正月,父亲用手推车把我和一只小羊从外婆家接回,下雨路滑,父亲一不小心,手推车掉进渠沟,父亲慌手慌脚把我救起,又追了一段路,才把小羊捞起来……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童年时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事”?学生七嘴八舌回答……等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我接着问:“你们知道鲁迅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吗?”学生恍然大悟,发出会心的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这段开场白像磁石,把学生的活跃思维又聚拢起来,较快地进入文本的阅读。
在这方面,似乎被人“遗忘”的语文特级教
二、因文把脉,精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开场白的兴趣是直接而短暂的、不稳定的,在教学的主旋律阶段,仍要不忘持续地煽风点火、无风起浪。具体到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处理,最忌的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课堂上的智能领域通常表现为定向、规则、有序的能力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沿波探源,把握文脉,感受情感。义务教育课教材有一个能力训练的整体安排,教师当然要了解每一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每一课的训练在整体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从整体入手,做到阶段目标明确,瞻前顾后,防止随心所欲、孤立地处理教材。但是,教材的序列性决不是对教师的刚性的束缚。教师在贯彻能力目标的时候是能动的,活跃的,所有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构思和教学方法,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考虑到编者之所以把它放在整册的前面,其用意是让学生春节回校后,意识到自己又年长了一岁了,成长过程中必然需要面对成长的问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侧重于表现童稚乐园生活的结束,新的读书生活给“我”带来了新欢乐,有失去的,必有新得到的,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接近学生的年龄段,“英子”失去了童年,虽然害怕,“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坎,是害怕还是跨越?文本给了我们以启发。《丑小鸭》里的小鸭是那么“丑陋”,历尽不幸和苦难后,他是那么幸福,丑小鸭最终成为白天鹅,故事不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丑小鸭们”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温暖的叮咛和嘱咐,有心灵的选择。学习的重点内容确定后,就从教材中选择最能体现重点的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从分析与理解中得到学语文的方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就选了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精读细划,读、议、讲、练,反复咀嚼回味,从中感受记叙语言确切、生动的特点,感悟“我”的成长烦恼,积累描写叙述的经验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这样,课堂的主旋律扣人心弦,活跃、精当、求实,真正学有所得。
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文本的解读功夫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过度解读”和“过泛解读”的问题。面对初中生大谈“诗意的栖居”、“逃避自由”等等,与他们的生活体验太遥远,与他们的思想水平距离太大,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新课程标准中一些新鲜的词汇,而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时尚展示会。
三、引入时文,拓宽阅读视野
虽说新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充满了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很浓,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但从泛读的角度来说,仍是不够的。语文学习必须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是理想的阅读模式。因而,我又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更加贴近现实的,接引“时代活水”和“生活清流”的管道,即“优秀时文”的课外自读。还采取张贴、传阅、朗读比赛等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激发学生广采博览的兴趣。比如,我选取用来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配套的文章就有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小学》,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的部分节选(有关读小学部分),以及义乌作家迟月写的《自言自语》。学生从中的确可以获得不少营养和启迪。汪曾祺的幽默,贾平凹的睿智,迟月的娓娓叙说,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悄然沁入学生的心田,撞击心扉,引发他们吸收内化,再通过写作,实现新的转移,作为课后的有益补充——余韵未歇。因此,师生都特别开心!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个例子。没有活的课堂氛围,没有活的课堂设计,没有活的内容拓展,墨守成规,必将是死水一潭,知识也罢,人文也罢,只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反之,给课堂这小小“方塘”,引进更多的“活水”后,将会呈现出美丽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章法,但可以肯定的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能够透视学生心理、关切学生生活(其中重点关切的是精神生活)的作法,许多语文教师也是身体力行的,得出了许多有效的经验。那种师生共同涵咏、体味、质疑、问难的课堂,可能没有四人小组的热烈讨论,没有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没有多媒体的图片、视频,但是,也许更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或者说,是语言学习的本质。当我们倒掉洗澡水的时候,可千万别把自己的孩子给倒了!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时刻应该关注的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之我见详细阅读
-shsw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使常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为教学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它便成了新课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新课程的尝试者,我...
-
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策略_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研究详细阅读
临泽县平川中学语文课题组主要制作人:寒冰课题负责人:代军国课题组组长:李建明成 员:杜艳 崔爱萍 彭爱琴 智育海 一、研究的背景传统阅读教学虽经若干年的探索、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和完善,但其基本模式:固定的地点(教室)、固定的施教者及其对象(教师、学生)、固定的教学程序(...
-
[讲读课文的教学流程]讲读课教学要把握好四个“度”详细阅读
郑毅 “度”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标准,是普遍存在的:排球比赛要求一传到位;锻冶工件要求掌握火候;艺术表演要求恰到好处。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度”:教师在讲读课教学中,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是应该通盘考虑、认真推敲...
-
[绘本作文课教学设计]作文教学设计的系列化和课型的多样化详细阅读
河北省安新县实验中学 夏子和 071600关键词:作文教学 设计 系列化 课型 多样化 有无数的老师都曾这样感慨过:学生不爱上作文!学生不爱写作文,写得作文不是语句不通就是主题不鲜明,总之特别烂!批改作文累人,讲课更累人!等等,等等,真可以结集出版个《写作文感慨文集》了。从教七年来,这些感慨...
-
去尽浮华寻本真的上句_去尽浮华 还语文以个性详细阅读
去尽浮华 还语文以个性 新疆五家渠一中 赵霞 邮编:831300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春意盎然。语文教学改革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置身其中,欣喜激动之余,也发现了阅读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
-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感教育是新时期语文教师铸魂的首要举措详细阅读
山东省垦利县郝家镇中学 张守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它的产生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人的需求为中介的。教师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中,体现于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热爱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一个人、事、物引起...
-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_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详细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谈教学设计艺术的要诀时说过,一堂课要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
-
[让家长走进课堂]让演讲走进课堂详细阅读
罗 江 县 金 山 中 学 教 育 教 学 经 验 文 章让 演 讲 走 进 课 堂金山中学 陈 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说善说,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造。我认...
-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新课改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详细阅读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的革新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自己的思索。 思考之一:关于作文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新课改下...
-
【万事开头难的励志语段】万事开头“难”——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详细阅读
万事开头“难”——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电影中的台词揭示了社会的现状,确实,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对知识的汲取。目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