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活水是什么意思】引进活水见精神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金华市十六中学 宋航
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就是教材改革,初中教材的改革正在走向“一纲多本”,语文教材的面目变得清新了,活泼了,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如同吹皱了一池春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奇怪的是,在不少的新语文课堂观摩活动中,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老和尚”用陈旧的语调、按部就班的节奏念着“新经”,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具体表现有:1、仍然沿袭传统教学中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将鲜活的文章拆解成“知识点”,将文本解读等同于模块化的、类型化的科学性操作。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仍然沿袭了传统的由教师“包打天下”的模式,讲素质教育得不到“分数”,讲分数就不得不放弃“素质教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绕不开的怪圈。3、学生一不小心仍然成为书本的奴隶,学生仍然不是那么热爱语文课和语文教材,似乎再新鲜再活泼的文章只要成为教材,就成了学生的“死对头”!4、教师的教学方式虽说多了一些鲜活,多了一些开放,但总体上,仍然是将学生牢牢地控制在语文教师的“掌心”,学生只是成了跳得比以前活泼一些的“傀儡”。
在考试制度、升学制度未有根本性改变的状况下,尤其是在追求“简单”“实效”的风气中,语文教师很难以始终一贯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来推进教学改革,在整个教育理念未出现根本性的颠覆性革命的时候,语文教师以个体的力量,很难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目标。
然而,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是,当我们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时,某些矫枉过正的做法,是否使我们不是越来越接近新理念,而是越来越离开新理念?新课程理念是否就是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格格不入呢?在语文教学历史上发生了历次改革中,是否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化的?是否有那么一些东西被当成“公理”而沉淀下来了?是不是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就必须毫不吝惜地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彻底抛弃呢?
这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语文教师可以将任何课文上得“面目可憎”,语文教师在扬弃传统教学方式时,是否需要考虑到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上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呢?
我们担心的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并未真正透悟,而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精华积淀却一点点漏失,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成为了最为简陋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出许多像鲁迅、朱自清、郁达夫等这样的语言大师,而我们的所谓现代的语文教学,却往往缺少真正的语文之魂。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很讲究一个“活”字。只是在现代的新概念新名词的冲击下,它的“曝光率”少多了。
怎样使学生对语文一见钟情、一见如故,对语文教材爱不释手呢?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学专家
一个“活”字,凝结了众多成功的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体现了语文课教与学结合的最佳境界,堪称教法精髓。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活”就是教无定法,就是对模式化、类型化的挑战;“活”就是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使语文课堂成为有生气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就是“活”;“活”就是对课文的新鲜的解读,对学生对课文解读的充分尊重;“活”,就是师生之间的那么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关系。
遗憾的是,在我们背诵着新课程的众多新词汇新名词时,我们却学不会起码的“活法”了。反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半死不活。君不见,不少公开课为了上出“理论”上出“理念”,为了有那么点“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强按牛头喝水,不管对新理念理解得透不透,抡起板斧就往前冲,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在一片令人晕乎乎的“理念”乌云笼罩下,远离了我们的语文最本质的东西。
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从而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呢?笔者以为,教师必须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教学过程 的优化上。教学是一中平衡的艺术,在教材、学生、教法之间,需要一个精妙的平衡过程。教师就是那个高明的走钢丝的大师。没有吃透学生的心理,没有创设适当的情境,没有对学生的愿景的关切和人文的关怀,语文教师显然是无法将课堂“活”起来的。
要使课堂成为师生活跃的共同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学过程 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和余兴未尽的尾声。而这种境界的实现,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激情导趣,创设良好氛围
李阳疯狂英语的成功,著名演讲家的精彩演说,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那就是课堂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怎样创造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自然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环境,有一个成功的开端呢?首先,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兴趣的有无,而在于教师是点燃还是捣毁。教师要用心去点燃兴趣之火,其次,用情去添加柴火。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用心去研习文情并茂的教材,蹲下身来用情来传递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使课堂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使学生如沐春风,从而达到其乐融融。一堂课的序曲——导语 的创设,是激发兴趣的良好契机。比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向学生描述了自己记忆中的一件事:大约四岁那年正月,父亲用手推车把我和一只小羊从外婆家接回,下雨路滑,父亲一不小心,手推车掉进渠沟,父亲慌手慌脚把我救起,又追了一段路,才把小羊捞起来……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童年时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事”?学生七嘴八舌回答……等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我接着问:“你们知道鲁迅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吗?”学生恍然大悟,发出会心的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这段开场白像磁石,把学生的活跃思维又聚拢起来,较快地进入文本的阅读。
在这方面,似乎被人“遗忘”的语文特级教
二、因文把脉,精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开场白的兴趣是直接而短暂的、不稳定的,在教学的主旋律阶段,仍要不忘持续地煽风点火、无风起浪。具体到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处理,最忌的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课堂上的智能领域通常表现为定向、规则、有序的能力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沿波探源,把握文脉,感受情感。义务教育课教材有一个能力训练的整体安排,教师当然要了解每一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每一课的训练在整体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从整体入手,做到阶段目标明确,瞻前顾后,防止随心所欲、孤立地处理教材。但是,教材的序列性决不是对教师的刚性的束缚。教师在贯彻能力目标的时候是能动的,活跃的,所有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构思和教学方法,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考虑到编者之所以把它放在整册的前面,其用意是让学生春节回校后,意识到自己又年长了一岁了,成长过程中必然需要面对成长的问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侧重于表现童稚乐园生活的结束,新的读书生活给“我”带来了新欢乐,有失去的,必有新得到的,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接近学生的年龄段,“英子”失去了童年,虽然害怕,“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坎,是害怕还是跨越?文本给了我们以启发。《丑小鸭》里的小鸭是那么“丑陋”,历尽不幸和苦难后,他是那么幸福,丑小鸭最终成为白天鹅,故事不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丑小鸭们”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温暖的叮咛和嘱咐,有心灵的选择。学习的重点内容确定后,就从教材中选择最能体现重点的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从分析与理解中得到学语文的方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就选了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精读细划,读、议、讲、练,反复咀嚼回味,从中感受记叙语言确切、生动的特点,感悟“我”的成长烦恼,积累描写叙述的经验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这样,课堂的主旋律扣人心弦,活跃、精当、求实,真正学有所得。
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文本的解读功夫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过度解读”和“过泛解读”的问题。面对初中生大谈“诗意的栖居”、“逃避自由”等等,与他们的生活体验太遥远,与他们的思想水平距离太大,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新课程标准中一些新鲜的词汇,而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时尚展示会。
三、引入时文,拓宽阅读视野
虽说新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充满了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很浓,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但从泛读的角度来说,仍是不够的。语文学习必须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是理想的阅读模式。因而,我又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更加贴近现实的,接引“时代活水”和“生活清流”的管道,即“优秀时文”的课外自读。还采取张贴、传阅、朗读比赛等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激发学生广采博览的兴趣。比如,我选取用来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配套的文章就有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小学》,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的部分节选(有关读小学部分),以及义乌作家迟月写的《自言自语》。学生从中的确可以获得不少营养和启迪。汪曾祺的幽默,贾平凹的睿智,迟月的娓娓叙说,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悄然沁入学生的心田,撞击心扉,引发他们吸收内化,再通过写作,实现新的转移,作为课后的有益补充——余韵未歇。因此,师生都特别开心!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个例子。没有活的课堂氛围,没有活的课堂设计,没有活的内容拓展,墨守成规,必将是死水一潭,知识也罢,人文也罢,只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反之,给课堂这小小“方塘”,引进更多的“活水”后,将会呈现出美丽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章法,但可以肯定的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能够透视学生心理、关切学生生活(其中重点关切的是精神生活)的作法,许多语文教师也是身体力行的,得出了许多有效的经验。那种师生共同涵咏、体味、质疑、问难的课堂,可能没有四人小组的热烈讨论,没有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没有多媒体的图片、视频,但是,也许更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或者说,是语言学习的本质。当我们倒掉洗澡水的时候,可千万别把自己的孩子给倒了!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时刻应该关注的问题。
-
怎样开发课程资源|怎样筛选课程资源?详细阅读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
-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详细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教师的角色和以往不同,要求发生较大的变化...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详细阅读
在开展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一)类型1、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
-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学模式_“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详细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内涵。 “人是生成与创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因素”。“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立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三个维度十项指标。三个维度是: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十项指标是:自尊自信、...
-
【成都市教科所所长】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详细阅读
主 题: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主讲人: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时 间:2003年4月12日地 点:徐州矿务局会堂内 容: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民主教育民主教育的含义,简言之,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
让课程走进教师|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尽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已经表明,它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它让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但是要让教师真正能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在各实验学校开始课程实验时,相当一部分教师持旁观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
-
研究性学习_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详细阅读
当前,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但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和迫切。第一,“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提法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研究在我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一方面,近两年来上海等地有一些学者正在大力提倡和从事研究性学习,而且势头很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人;...
-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_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详细阅读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从2000年初项目申报到2001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历时一年零七个月。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是由几百名大学科研人员、各地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制专家组不舍昼夜地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是集体智...
-
【关于审美的文言文】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详细阅读
摘要: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详细阅读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