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期刊正规吗_新课程 新教师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新课程 新教师
liulilan刘丽兰(大杨中心中学)
现在,课该教改在全国全面展开,这是异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材,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由此可看,教师需要脱胎换骨。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想而知,这样会进一步滋长学生对学习的轻视和厌学情绪,教学效果肯定不尽人意。那么,教师应该是怎样的教师才能使教育质量提高呢。
一、教师素养要发生变化
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的修炼,那样才能向一个优秀的教师靠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 多才多艺
尤其是在语文课上,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如教《童趣》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物外之趣,这
2、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创新意识,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教方式。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不但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为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成为研究者。
1、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做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过渡、逐进和交替的过程。
随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变化。如重传授转变为重发展,统一规格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融洽,教学模式化转变为教学个性化,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综合信息交流等。教学行为忌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但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
3、教师成为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就像拥有永恒光和热的太阳,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师生活的每一天,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丰富多彩的生命,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必将成为人们所在地羡慕的职业,他们将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喜悦。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新教育之梦》(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