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呼唤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杂文收录 2025-09-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

徐邦桃  曹金良

[摘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也给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已经加入WTO,教育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必须做名创新型的教师。本文试就如何做名创新型教师谈点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  科学创新  学生主体  民主氛围  思维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是个创新型的教师。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就如何做名创新型的教师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新型的教师要科学看待学生创新,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个科学的认识。创新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潜能,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创新主要是指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够独立地掌握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能力。目前好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好多错误的认识。

(1)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的,认为中小学生谈不上创新。其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一定是要学生去发明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学习的创新,学生学习中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就是创新。

(2)有些教师没有摆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加重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负担,同减负精神相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轻视和排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创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样没有创新,基础知识也就成了一潭死水。

(3)有些教师忽视了对后进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创新能力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事。这也是错误的,我们既要重视对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后进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

创新型教师要积极从事教科研,带头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带头创新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支配下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只有在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①。教师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各方面。

二、创新型的教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

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针对中国教育的时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教育基本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不改变,再过三十年也很难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创新型的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教学思想上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能力、培养方法之中,变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为能力培养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2、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学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开放型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而是借助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3、变阻碍和压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条式、灌注式、他主式等教学方式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头脑是容器,教师只要把知识灌输进去即可,在此影响下,变成教师教、学生记,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学生的学习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教。教学中重照文理解轻怀疑求新,重逻辑思维轻发散思维,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唯书唯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求新求异求实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摒弃这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已被实践证明了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创新型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已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战场,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敢于争论、弘扬个性、富有创见。

1.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教师要给学生以微笑、信任和期待,切不可板面孔说教,给学生畏惧感,从而抑制学生的创新欲望。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充满爱心、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也才能最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2.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没有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的,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据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顽皮淘气、放任自流、所作所为不合群、时逆常规、处事固执、较幽默等性格特征。高创造力儿童的这些特征,都是我们许多教师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热爱创造型的学生。

3.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综观目前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重师道尊严,轻学生学习主体的不民主现象仍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所谓创新,总是与主体性、自觉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主体性和自觉性,就不可能有创新,主体性和自觉性是创新的基础[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1、教学中要给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手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很有必要。

2、创新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那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创新火花得到燃烧发展。

3、创新型教师要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能不讲的尽量不讲,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4、创新型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巴甫洛夫说过:你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创新型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能力,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过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

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发明创造的桥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说: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解放出来。同时还警告说:教育是有着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急需一大批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因此,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教师,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争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的教育工作者。


 



注:① 引自《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二题》 毛乐群  江苏教育研究    2000年12期

    [②] 引自《创新教育与学校教学改革》   朱川彬  江苏教育研究    2000年12期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976.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