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化境四种境界_“入境”方为真境界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福建省泉州一中 谢贵荣
叶老的名言“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一直以来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但这句至理名言长时间地为一些语文教师误解和扭曲。他们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既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对课文逐字逐句的讲解和量化的“知识点”测试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圭臬,通过这样反复“历练”,才能“养成一种习惯”,“达到用不着教”。其实,叶老早就指出过:“作者思有路,遵者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境界应是使学生“入境”。
所谓“入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创设和营造“情景”,以便在学生(阅读主体)和课文(阅读客体)之间搭建一座心理和情感的桥梁;教师要利用“情景” 充分刺激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情感,使之通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明确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并与作者的理解和感悟相契合,从而真正意义地认识课文;也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谈得上阅读客体对阅读主体的再创造(迁移和运用)。
创设和营造“情景”的目的,是刺激和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唤醒学生过去的旧有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和反映。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由此给出这样一个公式:情景—评价—情绪。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阅读情感的参与和投入下,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和共鸣,同时,学生的情感反应则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主体评价。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寄寓在它的形象中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洋溢着作者生命的情感载体。亲吻着荷塘的柔美月光,抽打着大海的急风暴雨,像云像风又像梦的乌兰诺娃,站着喝洒又穿长衫的孔乙己,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愿望,呈现出生命的美的活力。在对他们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和营造“情景”,抓住这些“心灵颤动的传递物”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进入作者的胸中之境,与作者共鸣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承载这些感性形象的语言文字。再如,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绘了水天混然的空旷寥阔中渐行渐运的一叶孤舟的画面。这纯粹景色的描绘学生都能明晓,但如果教师不营造具有浓浓诗意的“情景”,不让学生反复的涵咏体会,学生就只能从课文的“阅读提示”中泛泛得知诗句“表现了对朋友的深挚感情”;学生就难以进入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实现同作品的情感交流,从而无法深刻地体验作者目送友人远行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怅然若失之情。
叶老在谈到欣赏时曾说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这可以说是对“入境”的最好注解。很难以想象,在对《听潮》《最后一次讲演》《荷塘月色》等美文的教学时,除了创设和营造有效的“情景”,刺激并唤醒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认知,引导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层面的理解,我们还能凭借别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贴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凭“写作特点”?凭“中心思想”?如果真如是,语文教育和人文底蕴,人的地位、情感、价值便可怕地消失了,更不用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了。
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语文教师孜孜以求,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和营造“情景”,以学生“入境”为追求目标。湖北的胡绍海、向德金两位老师在执教《枣核》时,为了让没有任何思乡经历的初一学生领会那缠绕华夏子孙“叶落归根”的执著和悲壮,他们运用课内外衔接的方式来创设和营造“情景”:先引导学生吟诵李白的《静夜思》与课后练习中的《月之故乡》,然后投影显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让学生当堂演唱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寓浓浓乡情于诗情画意的感化,辅之高歌中的领悟”。通过此“情景”,不断刺激和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教师在一旁推波助澜,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者的胸中之境,与作者、作品融而为一,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通讯》1998.9P20)
语文教学要“教什么”,“怎样教”,理论界至今也没能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就课堂教学而言,叶老早就指出:“总之,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营造合情、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入境”,方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境界”。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