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美育探索——初中语文新教材初探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美 育 探 索
——初中语文新教材初探
内容提要: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探索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美,从而展开美育工作。本文主要从挖掘美、感受美、培育美三个方面谈思考。
关键词:审美、美育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说过:“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①找寻美、感受美、培育美不就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目标吗?宗老先生又说:“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②收揽了从古至今优秀文学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正是一个美的宝库。教师们肩负着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的培育责任,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美育更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因为我们手里,握着打开美的宝库的钥匙。
新《语文课程标准》定义语文课程性质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强调“工具性”到重视“人文性”,可见今天的语文教育正真正朝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前进,运用语言的能力固然重要,人类的文化更不可忽视。新《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接受深厚文化的洗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就应倍受重视。
那么,美从何处寻?语文教师如何展开美育工作?
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别林斯基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面对着几本看似简单的语文书本,需要的就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个世界到处都有美的踪迹,文学艺术如一面明镜,反映着这世界或充实或空灵的美。语文新教材包罗万象,除了文学本身,还涵盖数、理、化、史、地、生等内容,更涉及音乐、戏剧、绘画、建筑等方方面面知识,当我们擦亮眼睛敞开心灵面对她的时候,将会深感美不胜收!
捧起语文书本,我们跨越古今、畅游中外,既可以感受经典名作亘古久久远的魅力,也可以体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神奇;既可以感受历史文化永无枯竭的流淌,也可以体验时代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动力。穿行于文学作品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③,便有置身“壮美”之境伤时感世的心灵震撼,亦有步入“优美”之境物我两忘的超然享受。
如今的教育教学,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细读语文教材,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语文不再是单纯的交际工具,也不再是单纯的文学,她牵起她的左邻右舍,科技、艺术、各门各类的知识开始进入语文范畴,除了常常探索的精神美、情感美、自然美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绘画美、建筑美……细看来,美何处不在?何必舍近求远,手头上的语文书本便处处有美的踪迹,假如教师与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她,要发现美并不是困难的事,也许会如鄙人一样,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呢!
中国文学传统讲究“文以载道”,一页页翻开语文书本,不就有人类所主张的精神体现吗?李哲厚说过“在文学艺术中,人性才表现出它美的魅力。”其实,古今中外,从人到动物,语文所收的文章尽量全面展现美的魅力。邓稼先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和朴实而又伟大的人格力量不足以打动你的心吗?鲁滨逊战胜困难跨越生死的勇气与智慧不足以让你佩服吗?《夸父逐日》夸父荡气回肠的英勇,《最后一课》平民百姓在国家危急时刻迸发出来的爱国力量,《芦花荡》中勇敢老头子的热血柔情,《斑羚飞渡》老斑羚在危难面前自我牺牲的勇气与团队精神……多么壮美的精神!再看那《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背影》的亲人情深,《藤野先生》亦师亦友的跨国界感情,《珍珠鸟》人类与动物的和谐亲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情感之歌。
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文学当然永远会有关于自然美的话题。《化石吟》、《恐龙无处不在》让我们惊叹于宇宙的神奇;《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大自然的语言》、《春》引领我们走向美妙的世界,感受四季的交替,顿悟生命真谛;《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归园田居》展现山水田园的灵气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诸多入选诗文展现或清朗或奇伟或耀艳或雅致的的大自然风物,“举首处处好景观”啊!
再仔细挖掘,课文还涉及了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社会美学等等、等等。〈〈云南的歌会〉〉、〈〈故乡〉〉、〈〈春酒〉〉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给人新奇的感受;〈〈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核舟记〉〉有人类高超技艺的描绘,油然而生巧夺天工的惊叹;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可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也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舞姿。如此种种,我们可以从语文书本中挖掘的美确是数不胜数。
发现美是重要的第一步,接下来便进入对美的感受阶段。
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教师和学生假如能有这样细致深入的感情,什么样的美不能被发现和感受?即使是废墟,象园明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凝聚了深沉悲壮的历史文化美感。要展开语文美育工作,首先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通悟,假若教师囫囵吞枣式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美将被扼杀或减弱,更不用提引导学生享受这美的世界。
美学界名师李哲厚将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④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时也可从这几方面下手,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鼻、心等各种感官,让美陶冶和锻炼学生的心灵,反过来修养和锻炼心又为进一步发现和体验美作好准备。先说“悦耳悦目”。听觉和视觉是最直接的感觉。录音机,音像碟便是很好的工具。课文的朗读,或高亢昂扬或沉郁顿挫,或低徊缓慢或急速热烈,学生在听觉上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对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对作品蕴含的情感自然会有更深一层的的领会。古今诗词是如此。象《安塞腰鼓》热情澎湃震天撼地的鼓声,教师也可先行找寻音像材料,让学生有直接的听觉感受。再如《三峡》,可以用的音像材料更不在少数,学生在目睹祖国江山的壮丽奇伟之后,更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每篇课文都有可以利用的材料,主要是教师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并培养学生自己搜索材料的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应鼓励学生多些实践活动,获得更深刻的视、听觉感受。如《莲文化的魅力》《背起行囊走四方》这样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自感受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绿水青山、花香鸟语、日出日落、江海波涛、春柳、夏荷、秋枫、冬雪……样样都给人予耳目的感官愉快,再渗入想象、理解与情感,学生便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良好的美感。
再说“悦心悦意”。耳目审美是生理愉悦,人们还可走向内在心灵,产生心理审美愉悦。这是一种更复杂、更丰富的审美形态。简言之,便是需要从课文中感受和挖掘表现人的愿望、情感、意念进行审美、进行判断,当我们与作品的内容产生共鸣时,便能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作品中包含从乡愁到爱国,从感怀到咏史,从友情到伦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动人心魄的生命哀伤,催人落泪的美好情感,都是对人们心思意向的培育,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这些内容,便能提高学生的心灵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趣味、观念、理想),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气质。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多举些相近的例子,最好是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与理解,更助于他们心灵的成熟。如《童趣》展现平常而又奇特的生活情趣,授课时向学生介绍自己幼年时的趣事,并让学生回想童年往事,学生马上精神抖擞,七嘴八舌提起童年有趣之事,往往生活的情趣、对生命的热爱也就此被唤起。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听戏曲,唱戏曲,搜索整理资料,亲手画画脸谱,他们从中获得不仅仅是悦耳的乐曲欣赏,也不仅仅是五彩缤纷的悦目愉悦,而且是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华国粹在自己血液流淌的心灵上的高层次享受。
李哲厚又说:“艺术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以建设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塑造心灵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陶冶性情’。”⑤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要对人的意志、毅力、意志进行陶冶和培育,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达成崇高的精神境界。文学作品展示着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震撼的生命力量和超凡精神,和谐宁静也好,苦痛艰涩也好,学会用整个生命去拥抱它,便可获得悦志悦神的审美愉悦。《鱼我所欲也》娓娓道出中国几千年崇尚的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指出这世上有比生命更可贵的大义。《斑羚飞渡》为成就种群的沿续而从容面对生死老斑羚的英勇气概,老斑羚平静地牺牲,读者强烈地受到震撼,教师调动各种方式令学生沉浸其中时,学生的灵魂也当受到了洗涤。当学生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当引导他们面对惊涛骇浪、险峰峻岭、暴风骤雨引发人生思考,溶入天地万物中磨砺自己的意志,超越时空,成就不朽的灵魂。这已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固然艰难,可这是人类进行教育的目标,灵魂工程师,不就因此而得名吗?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当然,进行美育并非单纯靠几本教科书便能解决的事,而我们手头的新语文教科书,本就是光耀闪现的美的宝库,利用好了,就是最好的铸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具,利用好了,也会成为学生漫漫人生最好的灵魂导师。
-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标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详细阅读
作者在《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5期上撰文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是本轮课改区别于以往课改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
-
暑假创意作业|创意型作业 ——新课程学习中的“休闲点心”详细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这道精美的“学习大餐”,忽视了对创意型作业 ——新课程学习中的这道“休闲点心”的研究与制作。真正的学习是不分课内和课外的,我们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创意型作业 的设计无疑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与补题]半命题作文的填题与运思详细阅读
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一切都在演进变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促成广大中学生心连广宇、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而地域的不同、民俗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速率的不同,更使得每个中学生置身其间的生活场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由此,引发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变革,促使作文的命题...
-
[小学语文课如何导入]如何让语文课导入 语更具吸引力详细阅读
教师说好语文课导入 语非常关键,如果导入 语导的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自然的进入语文课学习,又能发挥语文教师“口才言语”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信心百倍。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语文课的导入 语更具吸引力呢?我从教语文课的感受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详细阅读
在非重点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 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专稿】 在非重点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 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优秀作文从哪里找_优秀作文从哪里来?详细阅读
A 是谁把简单问题弄复杂了?作文能发泄自己的情感、吐露自己的心声、化解内心的不快等,由感而发,其乐无穷!写文章本应是件十分快乐的事。可事实上如今写不出一篇像样文章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还大有人在,何况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曾有人套用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之名句“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学生...
-
理科生可以报语文教育吗|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详细阅读
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教育论文]——姜太公钓鱼(原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
-
多彩的语文课堂作文|创设多彩的语文课堂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青春年少的学生,我常常思索,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一个怎样的生活。 一、创设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被动的倾听者,“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痛苦”。在新课改中,...
-
八下语文能力培养答案人教版答案_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详细阅读
甘肃省张掖铁路学校(734012)张晓军联系电话0936—3670952当前教育界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紧随时代步伐,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素质。一、紧密联系生活,陶冶情操,力求文道合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
-
突出语文特点的句子_突出语文特点 激活语文课堂详细阅读
——试谈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青海省湟中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彦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直沉闷、乏味、效率不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