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爱的理解|浅谈“爱的滋润,真的启迪”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一、 班级向心力及其重要作用
世间万物的形成都离不开向心力。大至浩淼的宇宙,小至一个原子微粒,都是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彼此凝结而成的。对于一个班集体也是如此。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分析,班级是一个微型的教育学生的社会体系,是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它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而逐步形成的班级社会心理共同体,又在客观上表现为活动主体和组织严密的教育主体。它通过集体目标、集体意识、集体荣誉、集体信念以及集体气氛等,渗透进各种活动和学习中,使班级有效地发挥诸种教育功能,促进个性发展成熟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在这其中,向心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班级向心力的产生,是从群体发展为集体的标志,它是全班成员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向心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当班级已达到创建成集体水平时,良好向心力的形成就对班级的建设和成员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助长作用。
首先,良好的向心力的形成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倾向起着助长的作用。
在班集体中以集体主义精神为维系纽带,在共同目标引导下共同进步,团结互助,具有积极向上的、高昂又和谐的集体心理气氛,可以使中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谐、愉悦,从而陶冶着集体主义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安全感,它是有助于强化个性的动力系统。
其次,良好的向心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性格、能力和气质等起着助长作用。
中学生在班集体的思想、情感、意志、行动的熏陶感染下能培养起自尊以及尊重他人的品质,可以锻炼其活动能力、尊重能力、生活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在遵守集体规范中,陶冶情感与磨练意志,养成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性格。
综上所述,集体的重要不多赘言,其向心力即学生的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便是班级的“万有引力”。那么,具体应如何操作呢?
二、主导思想及具体做法
——“身高为范”。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施动者,其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为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一点在班主任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学生对教师的称呼上就可见一斑。学生们平常在谈论中称呼教师时一般不称呼其姓名,而是冠以学科之名,如“语文老师”、“英语老师”、“生物老师”等等,但对于班主任,则是称为“我们老师”。这就能看出亲密的程度,也能看出学生对于班主任教师的“另眼相待”——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都可成为学生谈论的对象,模仿的对象,要不,怎能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呢?
在规范学生时,教师应先“做好自己”。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人,尤其是年轻人,难免有爱美天性的显露。就我主观认为,教师这一行是美的,而这种美应是为人所见的,即应在内在、外在都应为人所承认的。但与此同时,这种美又是大方的、怡人的、庄重的、适度的。着装简洁大方;洗尽铅华;为人彬彬有礼、一番儒雅;……关键是将内在的气质外化。以我为例,刚刚毕业即当班主任,不用说家长,学生也都看着呢!因而,我从不戴饰物,服装以素色、单一为主,从外在上“塑造一种深沉”。学生军训时,我与之一起在骄阳下曝晒,走正步,作军姿养成,“你们做的我也在做,而且做好”,那么,“我做得到,你们便应该做到,必须做到”。学校教学步入正规之后,要求学生6:50到校,我6:40便准时到校。因而,半个月之后,班级同学除极特殊原因外,再没有迟到状况发生。……诸如此类,学校和班级的要求,只要条件允许,我都提前做到,“以身作则”这四个字,是不用说出来的。学生的眼睛是亮的,模仿力是强的。只要你做了,他们就会认同。
——树立楷模。
班级的成员对一些原则问题、同学身上的闪光点,通常都能够及时发现,并且保持着一种共识,评价一致。在成员之间,这种认同感往往在相互之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应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点。班级刚刚组建,班级成员在情绪上加入集体,为集体的成绩或成功而感到高兴与自豪;为集体的挫折或失败而痛惜;每个班级成员从感情上爱护着“我们自己的班级”,这固然是好的;但也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同学们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而互不相让,由此产生争执或各行其是。这虽然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但就班级的建设来看,这样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杜绝这种状况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发挥班级中楷模的作用。
当然,首先要树立楷模。班级组建之初,在劳动等集体活动中,班主任细心观察,选出品格优秀、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鼓励,在班级表扬,使该生再接再厉,其余同学也会暗自较劲并同时观察该生。如果该生始终如一,那么,班主任的表扬,同学的认同就会使他成为班级的楷模。由此,他在班级的威信也就正式树立。在小范围内,他的言行可以影响其他同学,并可以消除一些纷争,使同学们在一些问题上可以达到一致。逐步发现这样的同学并树立形象,其余同学心服口服,并能向之看齐,久而久之,班级的骨干也就选出,良好的班风也就就此形成了。
——情感互动。
在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的驱动和表露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有的班主任由于不善表露自己的感情或不能及时与学生沟通,从而形成师生关系僵化的局面,这是非常可惜的。学生也是人,也会彼此感知、了解。师生之间不应只是教与学,不能只是管与被管,二者之间应以情为桥梁,站到同一立场上,互相理解。莫兰黛说过:“人类最高的目标就是:理解一切”。彼此理解,彼此信任,携手并进,彼此都会在生命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班主任的严格要求难免会让学生一时不快,但以后他们就会明白这是为了自己好。而学生由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或家境富裕,或家庭构成不同等等多方面的原因,加之年龄尚小,自我约束力差,难免有“出格”现象发生,此时班主任的处理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处理得好,一片晴空;处理不善,反目成仇。“学是为了不学,教是为了不教”,同样,管是为了不管,那么,就要管得有原则、有技巧、有效果。
首先,应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班级每个成员的个性充分发展时,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人会展示个人的特长,从而会产生为集体争得荣誉的自豪感。班级内几十个学生,他们在各具特点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擅长写作,有人擅长乐器……诸如此类,他们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完成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展现着不同的个性,在班级中彼此互补,从而促进着认同感的产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即向心力。
其次,班主任要以情动人,形成师生的情感互动。一个班集体,其构成应是:学生+教师(科任+班任)。同学们彼此团结,班集体具有强而有力的向心力,这是很好的现象。但,班主任也是班级的一分子,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被刨除在外,那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班主任应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努力消除师生间彼此的隔膜,主动向学生靠拢。学生是渴望和班主任接近的,而班主任也应抓住机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我亲身经历为例。开学伊始,学校步入正常教学,许多条规严格执行,学生难免有抵触情绪,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便寻找机会与他们沟通。不久,学校劳动,班级分到的责任地是是一片及腰高的杂草丛。分配任务后,学生都原地站着不动,感到难以下手。我见状,二话没说,走了进去,弯腰开始干活,并且头不抬,眼不睁,一语不发。不一会,我感到后面有人,回头一看,所有学生都走下来一起劳动,很快,任务完成了。往回走的道上,学生们见我的双臂、双手都是血口,纷纷以心疼的目光看着我,主动问这问那。我借机讲道,老师都是心疼学生的,但要有度,过分放纵和心疼对你们没有好处;学校是一个大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如此友善的氛围内,师生彼此谅解,达成了共识,并为以后的班级管理扫除了障碍。至此,班级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了一个整体。
三、 存在不足和自我认识
由于我刚刚跨入教师队伍,对于所接手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加之年轻,所以常出现一些状况,如有时和学生走得太近,学生不服管教;缺少管理经验,在卫生、纪律方面出现疏漏;对于学生心理,不能了解透彻等等。
目前,教学已步上了正轨,我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此同时,学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都给予我无私的指点和开导,令我少走不少弯路,获益匪浅。我在感激之余,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会以虚心为武器,以年轻为资本,以精力弥补经验上的不足,不断奋进。
以上是我对于班级向心力的一点认识,以及在工作中采取的一些不成熟做法,认识粗浅,难免贻笑于大方之家,还请各位前者加以斧正。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