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指导】初中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浅见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一、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学法”问题是初中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阅读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实践去完成,别人谁也代替不了。因此,优化阅读方法指导,如同是交给学生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第87页。日本心理学家村上芳夫经过研究证明:积极主动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他认为缺少这一训练过程,主观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会收效显著。可见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的大量实践也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同时,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学习方法,就会逐步使学法由知识变成学生的阅读行为方式。日复一日地训练,逐步迁移内化,便形成了阅读能力。这一点正是优生和差生在阅读方面的显著差异。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指点门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有没有门径呢?回答是肯定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利用“自读提示”找到阅读的门径,把握阅读要点,培养阅读能力,是学法指导不容忽视的内容。
指导学生用好“自读提示”应注意以下四点。
1.了解文体
首先指导学生捕捉“自读提示”中点明文体的语句,针对文体特点,有目的地自读。如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地质之光》和《澜沧江边的蝴蝶会》,虽是同一单元的自读课文,但前者是报告文学,后者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在“自读提示”的首句分别作了提示:“本文是一篇写地质科学家李四光献身科学事业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由此,应使学生明确,阅读前者,要注意写人过程中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关系;阅读后者,要着重体会课文是怎样写景,如何抒情的。
2.理清层次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自读提示”理清提示内容的层次,以便阅读中分层思考问题,分层把握要点。这样,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尽可能在一次性阅读中做到注意点和注视点同步,缩小回视次数,提高阅读速度和效果。如《阅读》第六册中《从宜宾到重庆》,揭示的内容较多,教师应指导学生理清提示内容的层次,明确阅读时应注意的地方。揭示内容分三个大层次:一层简介解说词及其作用;二层点明本文的出处(《话说长江》),揭示解说词的特点(与图像相依相辅,互为补充……);三层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①条理清晰(按长江流向依次介绍了四川境内的三座城市──宜宾、泸州、重庆);②知识丰富(地理知识、风土人情、历史传说);③文笔生动(描写、抒情、比喻、拟人等手法)。显然,第三层揭示了自读中需注意的三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应注意:说明的内容及空间顺序;有哪些知识;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学生理清了这几个层次,再读课文,就不是盲目的了。
3.把握要点
指导学生利用“自读提示”,还应教会学生把握阅读要点,以便在自读中认准主攻方向。如语文第二册《夜走灵官峡》,“自读提示”明确指出,阅读课文首先要抓住小主人公成渝的形象,“这是小说正面刻画的形象”,而不能把“我”作为主要人物。如此,对于正确把握自读方向、领会文章主题及写法是十分重要的。
4.明确要领
自读要领,包括自读态度情绪的揭示和自读方法的指点。如《阅读》第一册第四课《小麻雀》,“自读提示”中指出“这是第一篇自读课文”,并提出了自读要求:“独立阅读”、“姿势端正,思想集中,边读边思考”等。又如《美洲“彩蝶王”》,提出了“速读”的要求,介绍了“速读”的方法。《阅读》第五册《庄稼的朋友和敌人》,揭示了整体阅读的要求及练习方法。这些都应在自读之前作必要的强调、指导,要求学生仔细领会,并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自读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
三、重视学习过程,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教师应当根据学法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有关学习方法的理论,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将学习过程清晰地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时,一步一步按合理的程序进行。
如训练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可以教学生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按阅读一段文章的一般方法步骤认真阅读全段。
(2)仔细分析段内句子间的关系,明确全段中心意思,判断是否有中心句。
(3)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规律。一般有四种情况。①起概括和总说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同时出现。
(4)运用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规律具体确定中心句。
下面以《荔枝蜜》倒数第三段为例找中心句。
①阅读全段。
②句与句之间关系:总—分—总;首尾两句是对蜜蜂的评价,二、三两句说明“可爱”、“高尚”的原因,段的中心句是赞扬蜜蜂是可爱而高尚的。
③中心句在段内位置:首尾两句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因此,首尾同时出现。
④确定中心句:本段首尾两句。
⑤检查:看首尾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或相近,分述部分表达的意思与中心句是否一致。(相近,一致)
四、指导学法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
学法指导不仅要指点获得某一知识的途径和一般规律,而且要从各方面对阅读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以利于检查学法指导的效果。
如阅读的整体要求:阅读中要有整体意识,注意力集中,有目的地阅读和识记,勤于质疑问难,掌握朗读、默读、跳读、精读、批注、摘要等多种阅读方法。
具体到某一方面,如对初中生朗读的要求:①用普通话,声音洪亮;②读得准确,字字清楚,句句连贯;③停顿合理,快慢适当;④重读恰当,强弱分明;⑤语调自然,传情达意。
对初中生的阅读速度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我国的教育实验表明:初一学生每分钟读150~200字,初二学生每分钟读250~300字,初三学生每分钟读350~400字。这样,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控制阅读速度,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及阅读遍数。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第二辑-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