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由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而引发的思考

杂文收录 2025-09-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在听一些阅读教学课时,时常发现许多老师习惯在学生未阅读课文之前便提一些诸如以下一些问题: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全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能给文章分段吗?......对此,我有一些看法。试想,我们平时阅读报纸、杂志都是先思考问题,先提两个问题再读?显然,这是不符合阅读规律的。如果带着问题阅读,势必牵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到对整体、全盘的把握。

时下,我们许多教师不太注重阅读规律,把规律抛在一边,而太注重教。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使学生缺乏个性阅读、个性理解,不能把自己的习得、困惑坦诚布公。久而久之,丧失的是学生的兴趣,剩下的是教师里横飞的吐沫,以及学生冷漠的眼神。

那么,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哪些读的规律呢?

一、        遵循先读后教的规律

阅读教学必须先读后教,不能逾越学生阅读体验这一起点。缺乏起点的阅读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课前要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合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个性的见解。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课堂低耗高效。

当然,先读也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潜心研读文本,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不能惟教参是从。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值得提出的是,一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把研读教材这一必经的过程省略了,课堂教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正是这一成不变的教法,使得这些教师裹足不前、固步自封。钱理群先生也说过:“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作任何分析地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这番话提醒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时空,对教材的处理也应不同。

二、        遵循由整体感知后分析研读再到整合评读的规律

    就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而言,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的原则。整体感知靠初读,初读凭直觉,对文章有初步的印象,即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这时对文章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分析研读靠精读,经过各部分的钻研、推敲与琢磨,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与风格,分析人物的形象,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评读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评”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议,自己综合做出评价,然后由教师提纲挈领地概括总结。进而把握文章的真谛。

    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学生还没来得及整体感知文章时便匆匆施教,从头至尾一字不落的评讲一番或者挑选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语段精雕细刻,剥夺了学生个性阅读、个性理解的权利。学生最终得到的是维纳斯的手臂,而缺乏对维纳斯整座雕像的欣赏。

、遵循文体决定阅读形式的规律

根据不同的文体,而应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情感浓郁的散文,宜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逻辑性强的说明文、议论文,宜学生默读。另外篇幅短小的课文可让学生朗读,反之,则应让学生默读。

“范读”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常用方法。范读和讨论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范读启情的目的。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把文字还原回生活,可丰富想象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对培养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韵味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默读不出声,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而逻辑性较强的议论文和说明文正适合采用默读。

总之,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我们只有遵循阅读规律,才能让这一法宝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633.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