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作文教学的评语]浅谈作文教学的评语艺术

杂文收录 2025-09-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安阳第一师范学校    魏常生

 

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所作的指导与评判,也应该是沟通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桥梁。从客观上讲,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事实上,学生对评语的态度却不近人意:作文发下来后,有的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分数都不看,学生普遍对评语缺乏兴趣,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我认为责任主要在教师。一方面,评语侧重于写法而忽略了内容;另一方面,不少评语过于笼统,流于形式,使评语缺乏可读性。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使评语真正发挥其桥梁作用,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作文下的评语,努力把握评语艺术。

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端正态度,尊重学生

学生之所以对评语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对协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往往侧重于赞扬,甚至不惜溢美之词,却忽略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这样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自满情绪,而那些诸如“构思新颖”“语言优美”等评语也失去了其指导意义。而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对那些面目可憎又言之无物的文章,教师的评语中难免会出现诸如“字体潦草”“错别字太多”甚至“撕掉重抄”等语言,殊不知,这类不对学生作文给予适当鼓励和评价的评语,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而且会泯灭学生的锐气和信心,让学生觉得作文讨厌。要把握评语艺术,首先就要求教师端正态度,尊重学生。要知道,学生同样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的文章是他们字斟句酌甚至呕心沥血创作的结果。而且,就其年龄特点而言,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尤其是老师对他们的评价。特别是差生,为了改变老师对自己印象,写作时更是小心谨慎。所以,作为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其实,即使是差生,在他的作文中也总能找出“闪光点”,比如某个段落,某个句子,甚至某个词语,教师只要仔细阅读,发现并充分肯定这些优点,然后指出文章中的缺点,而不是全盘否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在真正地关心我,指导我,从而易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批评,教师的评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教书更要育人

俗话说:“作文如做人”。教师教学生作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的评语过于注重文章的形式,对素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写作方法的运用倾注了太多的精力,涉及文章内容象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则谈的很少,甚至不置可否。也就是只注重教书,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忽视了育人。教书固然重要,育人却容不得半点忽视。

学生的作文,无不与他们的思想视野,生活实际相关。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作文写完后,不少学生不愿意让同学看,却很乐意请老师改,文章中他们或者描写秀丽风光,想与老师共赏;或者诉说生活中的烦恼,想老师求教;或者迷惑于某一社会现象,想与老师探讨。有的文章甚至涉及到学生情感世界的较深层面。当学生的这种思想、情感或明确或含蓄地在文章中流露出来,而老师却忽视不见,不能及时予以响应;当这些热切的愿望换来的只是“立意不错”“语句通顺”甚至“重抄”时,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会受到怎样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对评语失去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怎样通过评语达到育人的目的呢?我的体会是,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使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之以情,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不管怎样,教师都不宜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指手划脚 。应该以谈心的方式,给学生以亲切感,不管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甚至荒唐,都绝不允许讥讽。只要不断修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审美水平,加上多写多练,培养其表达能力,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注重个性差异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因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其个性也千差万别。评语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注意个体因素,对不同对象下不同的评语。

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评语要能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有所突破;对较差的学生要不拘一格,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要寓批评于表扬,重在启发,对自负甚高的学生,评语要少赞扬、多指导,注重分析;对自尊心强且较敏感的学生,教师下评语时则应谨慎,不可使学生受到伤害。

总之,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艺术特性,正确把握评语艺术,作文教学就能使师生心心相通,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570.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