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互文的句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互文例析

杂文收录 2025-09-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郑良仙     

 

【关键词】:   语文    诗词    互文 

互文,是指古书里所述的两种事物,在意境上或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前人或称为“通异语”、“互相备”等。

互文的辞例,在古诗文里较多。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里也出现多处互文例。但统览六册初中语文教材(指浙江省义务教育课本,下均同),编者只在一处注释中提到“互文”① ,在他处均未提及。对这些未被注释的互文例,倘若教师不能加以正确分析,必会造成学生对文意理解的偏差。如:

一、有的注释对句意按互文例解,但未指出是互文,学生不知其所以然。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②书本注释:“天上挂的是照过秦汉两朝的月亮,地上设置的也正是秦汉时代留下的关塞。”解释的没错,为什么这样解释?此处未指出:“明月”、“关”是互文。

 《答李几仲书》:“又以平生得意之文章,倾囷倒廪,见畀而不吝。”③书本注释:“比喻说法,意为全部拿出来。”如能指出:“倾”、“倒”是互文,是说倾倒囷廪。学生定能明白所以然。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④课文注释:“雌雄两兔的脚都跳跃着,眼睛都细眯着,难以区分雌雄。”注释是对的,但有些教材的辅导资料说:“脚扑朔”是雄兔求偶的特征,而“眼迷离”是雌兔发情期的症状。实在是不懂互文例而作的牵强附会的解释。此处如能加注:“‘雄兔’、‘雌兔’为互文。”那学生就不会感到疑惑了。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⑤课文注释:“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为何这样解释?应加注:“‘物喜’、‘己悲’是互文。

二、有的注释只解释句中单个词的意思,对整句话未按互文作解,学生很容易误解。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⑥注释只指出:“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面饰。学生很容易照字面理解为:先对窗理好云鬓,后对镜贴上花黄。其实在这里“当窗”、“对镜”为互文,是说临窗、对着镜子理云鬓、贴花黄。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⑦注释仅解释了“鸿儒”、“白丁”的意思。其实,句中的“谈笑”、“往来”是互文,应指出。

  《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疬”,⑧注释只对“犯”的意思作了解释。在这里,“触”、“犯”是对文,也是互文,都表示顶、冒的意思,是说冒着风雨、寒暑,而绝不能分开来解释。

三、 未作任何解释。

《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⑨书本未作解释,该句的意思绝不能误解为:将军身经百战都死了,壮士十年以后才回来。如果加注:“将军”与“壮士”、“百战”与“十年”分别为互文。那么,学生定会明白,文意是说将军、壮士在十年鏖战中,都身经百战,死的死,没死的终于归来了。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⑩在书本未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将句意理解为是在两个不同时间分别“受任”、“奉命”,这显然不对。此处,“受任”、“奉命”是互文,是说在败军危难的时刻接受了先帝的任命。这必须向学生指明。

四、   注释有错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⑾书本注释为:“将军(因手冻僵)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战衣冷得穿不上。”这样的解释显然有悖情理,其原因就在于未按互文解。这里“将军”、“都护”应是互文,是说将军和都护的角弓都拉不开,他们的铠甲都难以御寒。这样的错误是会贻害后学的,应予以纠正。

 

 注:

①     初中语文第六册,1999年版,页172.

② 初中语文第一册,1997年版,页35.

③ 初中语文第一册,1997年版,页204.

④ 初中语文第四册,1998年版,页43.

⑤ 初中语文第五册,1999年版,页222.

⑥ 初中语文第四册,1998年版,页43.

⑦ 初中语文第六册,1999年版,页176.

⑧ 初中语文第六册,1999年版,页172.

⑨ 初中语文第四册,1998年版,页41.

⑩ 初中语文第六册,1999年版,页161.

⑾ 初中语文第六册,1999年版,页82.

 

参考书目:

    黄灵庚、张继定著《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张相著《诗词曲语辞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郭在贻著《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诗词曲语辞例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

 

注:该论文已被收入《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的《新世纪全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年汇》2003年卷。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569.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