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新课程评课研讨中的最大缺失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当前评课研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评课者不“备课”而凭感觉评课,老师管讲课,校长管评课,教研员、专家或官员在评课总结中一槌定音等等。但笔者觉得问题最大的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缺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 最上层的一维,失却这一维,课改目标的达成就无从谈起。这一维在评课研讨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认识模糊
在笔者所问及的校长和教师中,大多数弄不清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及这些,或是像“昏睡”着似的言语含混不清,或是不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于是暂付阙如。症结在于:1.见解浮泛。提起“情感”,很容易根据词典解释它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愤怒、悲伤、厌恶等等。说到“态度”,恐怕还能根据心理学家下的定义说出“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甚至还能说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而“价值观”呢?一些人不得不因为问题多而望之却步,一些人不得不因为担心终生找不到答案而不愿探讨或不求深入,敢于面向迷蒙的问题海洋拆卸五光十色的问号的寥寥可数。2.层次混淆。混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层次关系。情感包括一个人对他人或物的评价、爱好或情绪反映;态度比情感要简单得多,有持久的心理倾向,事实可能有助于态度的形成,也有可能被态度歪曲;价值观是一种基本原则,人可以有多种态度,但只能有少数的几种指导性的价值观,绝不能以态度来决定价值观。
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课改前,只抓知识,少管或不管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后,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知识的学习被轻视。须知,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无知者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面,对促进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具有最大的推动力,任何片面强调某一面或故意削弱某一面都是极端错误的。
进退失据
传统的教学是师本的,评价重点是老师的“教”。评价多为奖惩性的,指向评比和选拔,重视的是规范和量化。课改以来的教学是生本的,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学”,是以学论教。评价时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它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交往互动、自我调控、独特见解和持续学习,评价的主体、客体和尺度都力求多元化。
时下评课中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症结有二:是课标表述笼统。当前的课标按学习领域或目标领域,或按认知思维的复杂程度,或按尽可能清晰的语词来阐述目标,力图使教学目标 容易把握容易测评。但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属隐性的、潜在的、长远的和难以量化的,因此对此类目标的表述也多为模糊的、笼统的,如:认识……道理(重要性、复杂性)、体会(感受)……精神、树立……理想等等,都具有难以观察与干预的特性,尽管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表述,但依然缥缈玄乎,难以作为评价尺度。是实际操作困难。评课者听课的时间短暂,他所熟悉的恐怕只有课标和教材,教师与学生受具体生活与环境影响的如何,全班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评课者能掌握多少?学生方面可以由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无数小的区域构成,网状的小区域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个人,数十个个人形成一个班集体,评课者一时如何把握?
另外,学生的身体语言在与教师的沟通互动中也许如鱼得水(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就曾认定一个人的脸就能做出二十五万种不同的表情),评课者能看到多少、看懂多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投入程度、合作态度,以及他们的意志力和探索精神,评课者又将如何区分、测量与描述?
改进艰难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上,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不失时机引导,使学生构建具有独立的、达观的个性。
我们都能意识到当前存在的诸多需解决的问题,可是每要前进一步,都是举步维艰,最大的症结集中在两点上:1.评价制度缺略。由于没有可靠的衡量尺度,所以也就不可能建立多数人认可的相应的评价制度,这就导致目前在这一维度上,我们只能在评价方法上做文章,什么观察、记录,什么调查,什么成长档案,甚至有人还试图从中寻找出什么实践性和灵活性。还有的就是在评价策略上转,什么自评和互评结合,什么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等。2.创新意识薄弱。虽然我们肩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任务,但从课改以来,我们为这一维的构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有多少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我们是否也在谋求那种不可量化的能力与智慧的发展呢?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大量正确的答案,面对现实我们同样需要大量有价值的新的疑问。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问题不解决,评课便无从深入进行,课改进程便难以有力地向前推进,要想在学生“人生的初稿”上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