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哪些]课堂导入 的艺术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课堂导入 的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 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
“万事贵乎始”。导入 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 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一、故事引入:
学生喜欢听故事,十六、七岁的孩子身上总脱不了孩子的稚气,课堂上用生动的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 课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思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生动形象的导入 ,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背景》前先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先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意义,并因此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类似的事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有的学生还举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的事例。
在上《日出》的节选时,就讲了同学熟悉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的故事,将三毛流浪的社会根源剖析给同学们听,将那人吃人的社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有兴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上层社会的腐朽,下层人民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由于有故事的导入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课堂也上得顺利,效果也不错。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已是家喻户晓的了,许多地理学家正在寻找这个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源,上课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地理学家寻找现实世外桃源的故事,并提问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乐衷于去寻找,陶渊明虚构,也许可能是根本不存在世界,产生兴趣呢?”这样学生就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课文。
二、音乐导入 :
“乐以教和”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紧张的氛围一下子缓和下来,可以让人心智清爽,身心舒畅。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 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等大有稗益。
在教学《永久的悔》时就播放了音乐《常回家看看》,让同学先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首歌的体会,进而上课时再探讨“我”悔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成为“永久的悔”。
在上《阿炳在1950》时,就播放了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学生欣赏音乐过后,个个神清气爽,对阿炳崇拜有佳,许多同时还即刻展开讨论。
上诗歌《长城谣》时欣赏董文华唱的歌曲《长城长》并让学生赏析这首歌的歌词,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三、谜语对联起兴: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而猜谜语又是能很好体现老师幽默的手段,而且猜谜语又能启迪学生的大脑开发智力,也是学生兴趣所至,因此猜谜语也是导入 新课的重要手段。
在另一个班级上《阿炳在1950》一课时,我突然想到一则谜语,于是一上课,我便对大家说:“今天我给你们猜个谜,好不好?”学生显得很惊奇。我就在黑板上写上“沁(打一世界名曲)”,结果学生七嘴八舌,猜了许多,最后大家还是猜出了《二泉映月》。猜完谜语再播放音乐,反而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教学《岳阳楼记》时,出了一则对联“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有预习的同学很快就回答出了答案“范仲淹”。这样就把课前本来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接着就以解释对联而进行课文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欲望就激发起来了。
四、影片激情: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是课堂中常用的,利用影片导入 ,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的第一感受力也很强。影片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直观现象,从而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上《南京大屠杀》用电影《南京大屠杀》中最残忍的一幕:杀人竞赛的一幕放映给学生看,结果引起了学生的愤慨,同时也引起学生的质疑“是真实的吗?”这样整堂课就以一种讨论课型而展开教学。
教学诗《樵夫,别砍那棵树》时,也利用多媒体播放从电视上录制的专题片《地球的故事》有关地球环境破坏的片断,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效果,同时由于有多媒体的放映,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深厚的情感,非常迅速就理解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上课伊始,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因此我们就应该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这样我们课前的导入 就十分的重要。
课堂导入 的艺术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