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片段教学_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讲”与“练”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2003年度省市中学
语文教育论文评选
皖灵璧县第四中学 王 虎
吕叔湘的《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1978年《人民日报》)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句话道出了当时语文教学效率低这个事实。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过去我也常常有这种体会和困惑:自己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达不到基本要求。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例如:相当一部分初三毕业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他们不会分析文章;不会写常见的应用文……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来看,我以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无休止的讲、学生完全被动地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不足之处有二:第一,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教师“满堂灌”,学生很少或者没有训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进一步改革,实现“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叶圣陶语)的教改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教改目标呢?我以为正确处理好教师“讲”与学生“练”的关系,目前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大师们是怎么说的吧。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吕叔湘先生在一九六三年四月的《关于语文教学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指出:“如果要追问两者(讲与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在一九六二年的《说“练”》中指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可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大家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就是语文教学在“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练”,即:“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方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既然如此,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实施“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这一语文教学模式呢?
首先,应把教师的“讲”压缩在二分之一以下,要“精讲”。我以为语文教师的讲,说穿了只有三点,即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疑点。此外,大可不必多讲,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语文课文前有提示,中有注释,后有练习,该老师干的活并不多,老师何必非要“越俎代疱”呢。那么,有人不禁要问:学生不读怎么办?老师引;学生不会读怎么办?老师导;学生不想学怎么办?教师诱。这一引一导一诱,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语文。因此,我总觉得语文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怎样少讲,怎样精讲,怎样引导、诱趣上。而不是放在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当然,语文教学中压缩教师的“讲”,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教师的“讲”了。不仅不可以忽视,而且要求更高了。要求语文教师应力求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高水平的“精讲”境界。
其次,应把学生的训练活动提高到二分之一以上,要多练。语文教学强调“精讲多练”,但“多练”并不是让学生在题海里乱扑腾,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好”、“练准”。所谓“练好”一是练会,把原来不会的东西,通过练习练会练懂。二是练熟,通过练习,熟练地掌握那些已经懂了的东西,包括加深印象、适当背记、加快速度等等。三是练巧,灵活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高层次的要求。这三级训练是因人因文而异的。如何把这三级训练与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确定最佳的练习方案和练习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练准”。要练得准,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找上述三者的结合点。最了解学生实际的自然是他们自己,他们应该有这个自主权。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教师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后。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和体味课文的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等等。这学习和体味的过程就是寻找结合点的过程。
下面就以上《想和做》这篇议论文为例,来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处理“讲”、“练”关系的。
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简介作者情况。这一环节重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本文阅读,我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朗读法,边朗读边指导(为学生分析课文做准备)。鉴于学生初学胡绳的文章,对作者的情况除课文提示中所说的内容外,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介绍,便于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作者,有利于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显示:胡绳,笔名蒲韧,江苏省苏州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四十年代担任过《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在《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等。(此项的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二.明确中心论点,弄清说理脉络。由于本文通篇以举例来说明道理,文字浅显易懂,没有生字难词和深奥的句子,结构层次也一目了然,再加上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是能够弄清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说理脉络的。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并举手起来回答。
讨论归纳明确:
中心论点是:“无论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全文的说理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然后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把想和做联结来,最后是简要的总结。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用事实证明论点的能力。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事例来证明“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并特别挑选了三、四名平时学习虽然用功,但成绩仍不理想的学生来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与课文第八段文字对照得出结论:只读不想,只记不想,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由此再指导他们选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投影显示如下问题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课文第一段,如果只保留“空想”这个词,而把“凭空”一词中的“空”字删去,行不行?
讨论并归纳:不行。因为这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脱离实践的想只能是凭空的,说的话也自然是空话。
2.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做法为什么不值得赞美?
讨论并归纳: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一天忙到晚”(费时费力);从事情本身来看,做的是“一向做惯”(不去想)和“别人要他们做的”(被动的);从做事方法来看,是“依葫芦画瓢”(不想创造)。因此,做事的目的不明确,不想改进,没有发展进步的愿望,自然是不值得赞美的。
3.为什么要举游泳的例子说明“要从实际出发,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道理?
讨论并归纳:道理是抽象的,实例是具体的。以实例证明道理,或是以实例说明道理,便于人们领悟道理的正确性。
4.文章分析议论的重点是“想”还是“做”?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重点在“做”。可以从课文第二、三、四、八段的文字得出结论。因为重在“做”的现象比较普遍,容易为人所见,受到赞美,但是实际上却是影响发展进步的。人们应该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所以作者要多做点分析和议论。
四.文段阅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多想出智慧。”这就是说,必须勤于思考,多动脑筋。
有人说,工作成绩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这话似是而非。诚然,光想不做,想得再好,于事无补; 脱离实际,想入非非,还会把事情搞坏。但从实际出发,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边做边想,做想结合,想得越深,做得越好。因此,在工作中多思多想,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1.这两段文字提出的论点是:( )
A.勤于思考,多动脑筋。
B.边做边想,做想结合。
C.在实际工作中多思多想,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D.想和做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2.根据这两段文字提出的论点,从下面几个题目选出合
适的标题:( )
A.做想结合 B.边想边做
C.边做边想 D.提倡多想
五.当堂检测(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_______ ( )______
磨 转
( )_______ ( )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a.滔滔不绝 b.成年累月 c.投机取巧
d. 埋头苦干 e.依葫芦画瓢 f.劳而无功
3.填空。
(1)《想和做》节选自《 》,作者________,文章针
对____________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
(3)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途径是:一要_______二要_____。
(4)全文的说理过程是:先论述____,再论述_______。
(5)这篇文章论述的特点是:首先叙述_____________并
对此加以分析;然后_______________,再加以评述。
(6)当堂批改(学生互改并订正)。
由上可见,通过认真备课,并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并不多。表面看来,教师还相当“清闲”。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教师的“讲”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精讲”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并在学生“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切实做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
【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浅议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心详细阅读
2005年度安徽省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如何去爱—— 夏鑫 马鞍山当涂博望中学 做一个教师,爱心最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却并不懂得如何去...
-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略谈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详细阅读
关注近两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已经成为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存在畏难情绪,在解答文言语段阅读时往往失分偏多。如何指导学生搞好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呢? 一、归纳梳理,积累知识。 阅读文言文,首先要能读懂文言文。现在中考文言文考查的材料虽然大都取自课外,但是...
-
汉字的构字规律_了解汉字组构规律 提高识字教学水平详细阅读
了解汉字组构规律 提高识字教学水平余杭区中泰中学 王永平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首先要认识汉字,而汉字数量繁多,并且结构复杂,看起来似乎难认、难记、难写,难以掌握。但庞大的汉字家族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造字法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汉字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并深入浅出、...
-
[新课程标准评价方式]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浅谈评价的激励作用详细阅读
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 --------------浅谈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疆五家渠一中 赵霞 831300 常常听人笑谈,学校...
-
【暑假记实作文】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初中阶段“记实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详细阅读
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 ——初中阶段“记实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本文作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有感于初中“记实作文”教学的“造假”现象,思考 “记实作文”的本原应为“真实”,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记实作文”写作中返真归实,并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总结在开放作文教学中构建“真实”的初...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详细阅读
初中语文学科科研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深入备课,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反复品味道...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英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管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详细阅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管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杜斌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摘 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语文教育在新形式的影响下,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
-
浅谈新课标|浅谈新课该下师生关系的建立详细阅读
春风化雨,爱铸师魂----新兴中学 霍红艳 随着新课该的推行,师生关系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行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所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
-
陕西中考和河南中考区别_中考和中考复习(语文)详细阅读
——刘启才在金华市2006年中考语文研讨会上的讲话老师们: 刚才听了叶老师他们的发言,很精彩。现在还剩一些时间给我,我没有带文稿,就讲一个小时,这并不是我不负责任,而是要以文件为准。到时候,与文件不相符的,以文件为准,而我则是口无凭了。下面我讲九个大问题。 一、06年中考省里可能不命题了...
-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案设计浅探详细阅读
qgyy(原创)内容提要:本文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语文教案设计的问题,提出语文教案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语文教案设计中要“有学生”,包括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二、语文教案设计要增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三、语文教案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