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跳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温故知新
师: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跳水》(师板书课题)。记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吗?
生1:发生在大海上。
师:还能说具体点儿吗?
生2:故事发生在一艘远航归来的大船上。
师:老师从他刚才说的这句话中发现了两个本课的生字,谁能上来写一写?其他同学看他写得对不对,好不好!
(生1上台写字)                                 
师:有什么意见吗?
生2:老师,我发现她两个字都写错了!
师:错在哪儿?
生2:“艘”和“航”两个字的编旁都写错了,舟字旁应该将横改成提,而且不要出头。另外,“艘”字右边上边的竖要穿过“臼”。
师:(问书写错误的学生)你同意吗?
生1:同意!
师:(表扬生2)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学习就应该这样一丝不苟。
【点评:阅读教学中仍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即是在体现我们语文的工具性。】
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吗?
生:能。水手,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
师:真好!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一个课文中出现过的字分别概括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生:水手“逗”猴子,猴子 “气”孩子,孩子反过来“追”猴子,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
(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师:概括得真准确。谁能看着板书,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呢?
生:《跳水》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故意气他。孩子因为猴子的挑逗和水手们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追猴子夺帽子,而陷入险境。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师:讲得太好了,请同学们也和自己的同桌说说故事吧!
【点评:整体感知课文意思,符合认知规律,并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意思打下了基础。】
二:质疑问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或者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来考考同学们的,站起来说说吧!
生:船长为什么要逼儿子跳水?
生1: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到海里?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如果孩子不跳到海里,而是掉在甲板上,孩子会摔死的。
生1:为什么猴子要逗孩子?
生2: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猴子可能比较喜欢小孩子,它觉得小孩子很好玩。
师:哦,原来猴子也喜欢欺负小孩。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1:满意!
师:继续提问!
生:孩子为什么生气?
生1:猴子为什么要将帽子挂在桅杆(gǎn)顶端的横木上?
师:首先要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桅杆(gān),而不是(gǎn)。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时读(gān),表示比较短小物体的细长部分时读(gǎn)。那么,电线杆是读?
生齐:电线杆(gān)。
师:笔杆呢?
生齐:笔杆(gǎn)。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是一点就通啊!好,继续!
生2:老师,我觉得猴子可能是觉得把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孩子比较难摘到。123456
师:恩,有道理。
生:从哪里可以看出孩子当时的情况很危险呢?
生:孩子为什么要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呢?
师: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1:孩子为什么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而没有掉下去呢?
生2:从站起来到掉下去总有一个过程的嘛!
生1:为什么水手们要等40秒钟才去救孩子,而不马上去救他呢?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2:老师,我知道。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肯定掉到水里面去了,40秒钟他才能浮上来,水手们才能去救呀!再说,孩子掉下来时肯定溅起了水花,他们必须等水花没了,才看得清孩子!
师:是啊,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跳水没有,运动员们从十米跳台跳下来都会沉入水底,溅起水花。
生1:猴子为什么要撕孩子的帽子?
生2:故意气他喽!
生1:为什么船长第一次喊的时候,儿子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生2:可能是因为桅杆太高或者是海上的风浪很大,他听不到!
师:我不同意你说的海上风浪太大的理由,为什么?谁能从书上帮老师找到依据?
生3:在课文的第一段,他讲到“这一天风平浪静”,所以不可能是由于风浪太大。
师:你读书读得真认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4:我觉得一定是当时孩子吓呆了,他根本就没有留意下面出现了谁,更不会去留意他说了什么。
师:有道理吗?
生1:有道理!
生: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
师:你思想的触角伸得真远!
生:是什么让船长改变了打海鸥的想法?
生:船长为什么不用别的办法来救孩子?
生: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跳水”?
师:是啊,我也在琢磨着,他为什么就不叫“跳海”呢?
生: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点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钻到文章之中,去读、去想、去议、去说,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散,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培养,阅读能力在分享与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三、师生合作,梳理释疑。
师:古人说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今天,咱们班的同学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了!但这么多问题,上课也不能一个个去解决呀?怎么办呢?这样吧,老师从你们提的这些问题中找出三个最关键的,我们一起来研究。等研究完后,你看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们再交流,好吗?
生:好!
师(指板书):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要爬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老师认为是最关键的问题,学生可能并不认为是关键的。】
生1:从课文中找答案。
师:怎么找?
生2:我认为要先找到课文写孩子爬桅杆过程的段落,再来研究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孩子爬桅杆的段落。
师:浏览就是要一目十行地快速地看,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找到了,是课文的2、3、4段。
【点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老师只是学生阅读学习时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爬上高高的桅杆呢?请同学们再默读2~4自然段,划出写孩子追猴子时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体会!
生1:首先,当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桅杆时,水手们大笑,孩子是哭笑不得!123456
生2:猴子坐在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咬、用爪子撕,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生3:课文第四段讲到,猴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将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
师:等一下,你能把猴子、帽子和孩子的位置在黑板的图上标出来吗?
(生上台画,其余学生念相关语句)
师:他画得对吗?
生齐:对!
师:很好,大家都把课文读懂了!那么,此时,小孩的心情怎样呢?
生3:他气极了!
师:从作者用词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怎样?
生:孩子越来越生气了!
师:这个孩子也真是,干嘛那么生气?为什么非要去抢那顶帽子,难道那帽子就那么值钱?
生1:我觉得小孩去追猴子并不仅仅是为了那顶帽子。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1:是为了不想被水手们笑话。
生2: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不想让人看到他被一只猴子戏弄!
生3: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师:说得真好!是啊,他再怎么样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啊,怎么能被一只猴子戏弄呢,那他作为人的面子和尊严何在?!但是,他却为了面子差点连命都丢了!对此,你想说点什么吗?
【点评:学生不知不觉被老师引入文本之中,和作者想到一起,和文中人物想到一起。这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相互对话。】
生1:我们不能向这个孩子一样,为了面子什么都不顾了!
生2: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面子问题,做下了一些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
【点评:把文本的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师:是啊,此时,孩子被气昏了头了,他失去了理智,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的险境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情况危急的词句,朗读,体会体会!
生:我认为这些语句写出了孩子情况的危急:孩子气急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师:孩子当时的情况怎样?
生:十分危险!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危险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形真是……
生1:当时的情形真是命悬一线!
师:命就挂在一根细线上,你形容得真形象!
生2:当时的情形真是危在旦夕!
生3:当时的情形真是千钧一发!
生4:当时的情形真是情况危急!
师:当时的情形真是情况危急?有点重复!
生5:当时的情形真是万分危急!
生6:当时的情形真是刻不容缓!
生7:当时的情形真是危险重重!
师:能不能把这种危险的情况说得更具体?用上这个的句式,还可以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学习文中的词句!
生1: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已经爬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了!
生2: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生3: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连水手都吓呆了!
生4: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的两条腿都发起抖来!
生5: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如果摔下来,必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失去他唯一的儿子了!
【点评: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生6: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如果我是水手的话,我一定要阻止他!
师:读到这里时,你紧张吗?你想救孩子吗?用什么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马上就要掉下来了!
生1:我给孩子扔一根绳子,让他抓着绳子爬下来!123456
师:哪里来的绳子,怎么扔给他,又把绳子系在哪里?不行,时间来不及了!快想想别的办法!
生2:我让水手们手拉手站在孩子下面,接住他!
生3:这哪里接得稳哪!太冒险了!
师:是啊,那么高跳下来,接住的机会几乎为零!再想想!
生4:把很多棉被垫在船上,让孩子跳在棉被上!
师:先不说是否有足够的的棉被,光把这么多被子拿来都需要多长时间哪?行得通吗!
生4:让水手上去,把他抱回来!
生5:让孩子慢慢回转身来,自己走回来!
师:请再仔细读读刚才的语句,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书上都说了:即使他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再说那么细的横木,哪里能回转身来?
【点评: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此时学生的情感完全置于文本之中,急之所急,想之所想。阅读教学中学生能有如此境界,难能可贵。】
师:正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船长出现了!谁来读?
生: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先停一下!船长是这样喊的吗?如果,我是孩子,我才不会跳呢?现在,你就是船长,你要救自己的儿子,来,喊出你的气魄出来!
生:“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再来!
生:“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好,我有点想跳了,但还在犹豫着。接着读。
(生读)
师:想不想读?
生:想!
师:好,我们都来当当船长,自己读读吧!
(生自由练读)
师:谁再来读读?
(师、生1合作读)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相信,人多力量大,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喊下来的!
【点评:此时,教学高潮涌起,学生钻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心与船长想在一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又一次得到统一,语文味十足。】
师:同学们当船长都当得很好,谁来做代表接受一下老师的采访?还是你吧!魏船长,我想代表咱班同学问问你,你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呢?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的儿子不跳进水里而掉在甲板上的话,他可能死亡。
师: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是可能死,还是必死无疑?
生1:必死无疑!如果他跳进海里就还有生的希望!所以,我只能冒险逼他跳海!
师:还有什么问题要请教魏船长吗?机会难得哦!
生2:请问船长先生,如果孩子不跳水,你会开枪吗?(生1迟疑,答不出来)
师:我们还是先问问魏船长对孩子跳水有没有把握吧!
生1:我是非常有把握的!
生2:为什么呢?
生1:第一,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儿子以为我会真的开枪,他不敢不跳。第二,我知道儿子从小在船上长大,对水他不会害怕,他敢跳到水里。第三,我的儿子是非常信任我的,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师:看来,你是胸有成竹喽!
生1:那当然,再说我逼儿子的目的是救他,又怎么会真的开枪呢?
生3:魏船长,为什么你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生1:我想,别的办法都不行,只有这样我的儿子才能有一线生机。
师:他是问你为什么能想出办法,而其他人不能呢?你看,水手们都吓呆了,您的儿子也吓傻了,为什么你就不会呢?
生1:我呀,因为我是船长,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我比较冷静!要不,我怎么当上船长呢?123456
【点评: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始终没有脱离语言这个载体,从而说出了情感,道出了情趣。】
师:佩服这样的船长吧?佩服他什么?
生1:我佩服他遇事不慌!
生2:我佩服他沉着冷静!
生3:我佩服他临危不惧!
师:哎,先搞清楚谁临危,谁不惧?
生3:孩子临危,父亲不惧。
师:那能不能说船长临危不惧?要注意用词准确!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船长能那么迅速的分析情况,作出判断,这个叫做——
生4:当机立断!
师:好,有了船长的当机立断,最后,结果怎样?
生齐:孩子得救了!
【点评:整个教学过程流程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有什么想说的没有?
生1:我看到了这个句子: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我从中明白了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落水的速度很快,声音很响。但,他为什么不用射进了海里呢?我们平时说炮弹不是用“射”的吗?
师:有点道理,或许,用射还更好呢!
生2:老师,为什么40秒钟,大家觉得时间很长呢?
生3:因为,孩子在水里多呆一秒,危险就大一分,大家担心孩子的安危,当然觉得40秒,时间很长了!
师:是啊,你有没有等人的经历呀,等人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度日、度分、度秒都如年哪?
生4:老师,我反抗刚才生1的看法!
师:不能说反抗想法,应该说反对!好,你说吧!
生4:我反对她的意见!因为,“射”一般是横着或斜着的射,你看枪的子弹就是这样的,而孩子是从高处跳下来的,用“射”不合适,“扎”才能更形象地写出他落水时速度的快!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同意你的看法!
【总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表达学生的阅读情感,逐步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做读书人,而课堂上老师的言行都在为此服务。】
四、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和看法,下课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写下来!另外,请大家课后找一找列夫·托尔斯泰的这些作品看一看,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位同学们提出来的:孩子获救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写下来,作为一次小练笔!好,下课!
(以上点评、总评人是曹章良老师)

《跳水》第二课时教后小记
宝安区西乡街道钟屋小学  胡迎春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趣味性很强,本身就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动机。但怎样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满足于猎奇心理,泛泛学文,而是进行主动深入地研究,在读读写写中演练语文,在赏析涵泳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思考中训练思维,获得人文熏陶呢?我在设计此课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满足其阅读需求,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饶有趣味地进行学习。首先,我设计了一个集中提问的环节,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18个之多的问题,在研究课文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有些问题让学生当场讨论解决,有些问题通过梳理整合,深入读文时领悟体会,还有些问题则让学生课后思考、延伸。总之,课堂真正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他们主动探索求知的场所。事实证明,整堂课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效果都不错。123456
第二,既注重发展语言,又训练了思维。课堂始终是在生与生、师与生、师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无疑得到了发展。另外,我设计了调动原有词语积累形容险境的活动,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语言得到了丰富。在根据板书练习讲故事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我没有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孩子救下来?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我又通过设计采访这一情境活动,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经验丰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实际上这样的分析,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这时学生又质疑:“万一孩子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种思维训练正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巧设梯度,突破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船长的冷静沉着、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于是,学生先读文,初步感受,再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险境,进而鼓励学生运用文中语言将险境说得更具体。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船长,去想办法救孩子,去亲自体验作出决断时的心理活动,那么学生理解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教学流程的预设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出于一名普通教师的胆怯,我有些环节的设计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学生集中提问后,我直接从学生所提问题中挑出了自认为关键的问题,将学生纳入教师的预定轨道。我当时是这样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在开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梳理集中,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其实质,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对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缺乏十足的把握,担心学生认为的关键问题偏离了文章的重难点,会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没法控制局面。现在想想,正是这点,导致我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彻底,或者说是一种“伪”尊重。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学生还是回到了老师的牵引中。另外,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很好的生成点,我没能把握住,如:没有对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不着痕迹地进行提问质疑方法的指导等,导致学生的训练、认识仅停留在较底的层次,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每上完一堂课,坐下来反刍的时候,就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课堂,也许的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在前行征途中的老师们应该有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为了这理想,我愿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99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