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_《花之咏》教学心得与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花之咏》教学心得与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我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我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我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使之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地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唤醒无意注意    课堂精彩飞扬
黄秋花
    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或文中的精彩绝妙,教师绞尽脑汁,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解,教师口干舌燥又疲惫不堪,可学生往往如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如能设计一种新颖的教学环节,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呢!
   《花之咏》是新课程北师大版第八册教材第三单元一篇借花喻人的文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作者和花融为一体,包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的课题“花之咏”实际上就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为“咏花”呢?乍一看好像是可以的,但结合课文细细一想,就不可以了。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这是花儿自我歌唱,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花之咏”的本意。而“咏花”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赞美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如何帮助学生领会课题的精妙呢?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处理得好了,能起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是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咏花”。这下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就连艺东同学(是后进生,平时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也积极参与讨论。一会儿,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指出老师把课题写错了。于是我就顺水推舟,问学生那怎么写。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花之咏”。这时,我又在旁边写上“花之咏”。并故意装作难为情地说:“我觉得也可以换题啊!你们认为呢?”学生听后,立刻对改题非常感兴趣。看到这一情景,我开始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交流、汇报。123
    课堂上,学生对换文章的题目问题进行了各抒已见。
    乖巧的艳萍同学一本正经地说:“老师,《咏花》这题目跟我们读过的诗歌《咏梅》《咏柳》是一样的,其中“咏”的意思都是诵读的意思。”这时我为艳萍同学学习“新知”能联系“旧知”感到高兴。
   “机灵鬼”宗辉同学说:“可《咏梅》《咏柳》这些诗都是写别人在赞美它们啊!”对他那有着广阔的思维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时我微笑着说:“那《花之咏》这篇课文是写谁呢?”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花!”
   “是谁在写花的呢?”我迫不急待地追问。
    学生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是花在对自己说话。”
   “你们怎么知道是花在写自己的?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我喜笑颜开地说。
    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了。“从‘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是……’……”此时我为学生们现在能把预习准备得如此充分我打心眼里高兴,要知道为了让同学们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花费了多少功夫啊、磨了多少嘴皮呀!
  “老师,这是用第一人称写,所以这篇课文当然不能用《咏花》作题目。”雅蓉理由充分地说。
  “小小演讲家”明达同学接着说:“这本来题目才是花在写自己,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我也觉得不能换。”
  “调皮鬼”剑锋同学补充道:“‘咏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地歌咏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合;而‘花之咏’与‘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所以还是原来的题目好不能改。”对他的完整表达,教室里响起了热热的掌声。
“那把文中的‘我’改为‘他’就可以用‘咏花’了。”明达手舞足蹈地说着。我被他那敏捷思维深深地感动了。
   ……
    显而易见,这“顺藤摸瓜”比老师“苦苦摘瓜”更胜一筹。在教学中运用无意注意,正是为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借以提高教学质量。

《花之咏》教后反思
拿着《花之咏》,我读了很久,但是对于文章的立意理解不是很够。于是我上网进行查阅,看看作者纪伯伦的身世。这一位一生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的诗人,却让爱与美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纪伯伦要将自己化身为花,去追求美与光明了。
    既然我是这样解读教材的,我也可以引导孩子和我一起以这样的方式来解读课文。于是在上这课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有的教学程序,让孩子读阅资料,了解诗人一生的短暂、痛苦、辉煌。
    接下来抓住后人对诗人作品的评价,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找到理解诗人作品的钥匙——诗人作品的主旋律是爱与美。这个时侯出现课堂的学习内容,学生立即理解到了作者的立意,使得课堂教学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123
    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需要一个学人的过程,对于一些文中隐含特殊含义,受限于历史环境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让学生更近地接触文本。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99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