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监考诚信考试看法】无人监考 应试教育的伪命题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搜狐教育 2003-11-20 毕舸
一般考试无人监考 创造伪“英雄”!
“现在,给你们一次无人监考的机会。在两个小时的考试中,老师会消失,你们将在一个只有你自己和同学的考场里,接受这次考试。”
如果有这么一道试题摆在中国数以亿计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研究生面前,他们会怎么做?
这是个好机会,如果按照这个测验设计者的预想,他们也许是想给所有学生一次当“英雄”的机会。因为在我们这个作弊已经成为“自然的选择”的教育年代,不作弊的人要么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要么就是英雄了。
不过,英雄是不祥之物,这话是梁启超先生说的。作为一个改革者,在他的时代,他就是英雄。一个被别人公认的英雄,说出这样对英雄“不恭”的话,确实值得我们去揣摩。
眼下这股借“无人监考”、急切切测试我们中小学生思想道德修炼水平之风却有越刮越猛烈的趋势,2003年10月30日,东北师大附中首推无人监考考试,据报道:“107名二年级的学生正紧张地答题,尽管无人监考,却没有交头接耳的现象发生。 该校副校长黄志诚说,此次无人监考是在同学自行申报的基础上试行的。目前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有三个班采取这种考试形式。他说,我国目前中学或大学考试作弊现象比较普遍,在现有情况下,学校一直希望能够探索一下对学生诚信教育的新模式。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天津市教委在天津师范大学学工部首开"诚信论坛",旨在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引领学生澄清认识,规范行为,使其能够拥有人生最重要的"诚信档案",从而实现"育诚信学子、树诚信校风、建诚信校园"。 虽然还没有提无人监考的事情,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这种“造英雄”的风气,恰恰说明了我们教育的悲哀,在这种无关痛痒的考试中,能有机会当一回“英雄”,学生们何乐而不为呢?无人监考在国外也是少见的,用这种非常态方式作为考试的标准,如果是偶而为之、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设计者希望长期落实,那么这种将非正常变成正常的方式,其现实基础又在哪里?
高考“无人监考” 能有几个真英雄?
高考当然不是“无关痛痒”的考试,他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这点道理勿庸置疑。
就让我们顺着设计者的思路扩展开来,既然无人监考可行,那么就从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都“无人监考”下去。最终,我们能否一根藤摸到底,干脆来一次全国高考的“无人监考”如何?时间就定在即将到来的2004年!
我相信,这个命题才是无人监考和诚信教育真正的试金石,我也相信,听完我的建议,全国几百万高中生此时的心情是激动而兴奋的,他们一定欢欣鼓舞、热烈欢迎,而全国几十万老师和教育主管官员的心情则是有些惊恐的(请恕我用此不恭语言):天啊!让高考无人监考,那天下岂不大乱!
实际上,高考无人监考,无非会出现四种结局:
第一、是最理想的结局:高考学生们清一色地成为了教育主管者心目中的“英雄”,大义凛然地拒绝了作弊的诱惑,哪怕只考20分也不作弊;
第二、是好坏掺半的结局: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不作弊的“英雄”,只有一小撮学生成了作弊的“狗熊”。主管者此时哈可以在心中自我安慰:好的毕竟是大多数吗!
第三、是糟糕的结局,大部分学生都成了作弊者,真英雄寥寥无几。主管者只能哀叹“为什么好学生这么少”?
第四、是最坏的结局,学生们无一例外地参与了作弊的行列,连一个幸存者都没有剩下,这时候,主管者还能说什么呢?他什么也说不出来。
所以,笔者认为高考无人监考的可能性为零,因为按照现在教育主管者的心态:如果无人监考,主管者根本无从知道这几百万考生中谁会是“清白”的,无人监考的唯一可能性在于学生们的高度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又必须建立在教育主管者与学生之间彼此的高度信任之上,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教育主管者与学生之间彼此严重的不信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老师不相信学生不作弊、学生也不相信老师不监考;学生之间也是互不信任的,刚开始不作弊的学生也许会想:我不作弊,说不定别的同学都在作弊,那么我为什么不作弊?这种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可以作为高考无人监考场景的最好描绘。在一个分数决定高考生死、而现行规则又无法给予老师和学生足够的自信和他信的时刻,所有人都会本能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但对整体最坏的方式。出现第四种结局可能性也就最大。
应试教育 决定无人监考的虚幻性
我们现行的教育,被称作应试教育、分数教育,无论是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一个教师的优秀与否、一个班级是快班还是慢班、一个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乃至于一个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政绩好坏,都取决于分分要命的成绩,而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功利教育,因为所有的要素都被分数给量化了,连思想品德、身体素质都不例外。你听说过一个成绩优秀的高材生因为思想品德不过关、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不合格、而丧失进重点大学的事情吗?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高度信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相互信任,社会就会趋向恶性运行, 就会畸形发展。可是,我们的现行教育,恰恰是建立在一种互不信任的基础上。老师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律采取“有罪推定”,成绩不好是这个学生懒惰、愚蠢、没有上进心、自甘堕落、其结果是没有任何前途、只能沦为新一代下岗工人;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看上去是一种高度信任,认为好学生一好百好,放手让他们去做,但这种实际盲目的信任也是一种不信任,因为这种信任只建立在老师对好学生的成绩考评上,他们没有其他手段可以测试这个学生的真正素质、也就无法接近他们的内心,这种严重残缺的接触方式注定了这种信任关系的脆弱性,一旦你成绩下滑,老师就不信任你了。
一种教育模式,只能完全依靠分数测试来决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信任关系,那么这种教育模式就象建立在流沙上的塔基,根本经受不住任何一点点外来的冲击,而双方对这种模式带来的各种弊端,其实都心知肚明,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对“应试教育”的抨击、对“素质教育”的呼唤?但由于整个中国的教育模式游戏规则仍然没有变,高考就象一场轮盘赌,参与各方更多地是凭手气来决定胜负,一考定终身的“重要性”让每个人在高考面前都诚惶诚恐、寝食难安。
“高考无人监考”这道命题内容之丰富、反映的中国现实弊端之深邃、是一道纵横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大命题,而“高考无人监考”不能成立这道命题,则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引发大家对高考以及整个教育模式的再一次反思。而当一个民族的民众总是在不断反思时,这个民族无疑是大有希望的。
-
中考语文自拟题目_解读中考语文“自拟自答”题详细阅读
“自拟自答”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与体验获得。因而,在《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一年余,全国各地(实验区除外)首次在新教材命题的新形势下,这种考查学生能力,且区分度良好的题型,在2003年的中考中将会受到更多的中考命题人员的青睐,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
解读考试焦虑及应对策略_解读考试焦虑详细阅读
北京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夏珺 北京光明小学 田莹 在我国,“考试”一直是严肃而略带沉重的话题。在考试的挑战中,人们难以成为控制情绪的自由人,欢喜、忧伤、不安、焦虑、失望……绝望至极的人甚至有可能悲观厌世,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曾经看到一篇就考试焦虑症问题谈心理动力学派观点的文章,作者是曾在法兰克...
- 详细阅读
-
语言表达连贯主观题技巧与方法_解答语言连贯主观题的八个基本思考点详细阅读
一、话题的同一性 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转换了话题,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
-
对话教学是一种_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详细阅读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
-
中考语文新闻题答题技巧|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详细阅读
例1.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9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挂满了写着日军罪恶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详细阅读
安徽省灵璧县浍沟镇凤山初中 马道彩 自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从去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实行新课程标准,一场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详细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 如今的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
-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构思_掀起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红盖头详细阅读
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
-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_如何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详细阅读
瓯北三中 张三丰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种种新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本文就从教师、作者、文本三个角度讨论“”这一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