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是一种_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也正因此,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出现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建立在这种知识基础之上的教育,人与知识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占有与被占有的对立关系,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是知识的奴仆。
“对话”精神的引入,使得知识的权威开始逐渐被消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知识,不仅是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反驳。因此,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科学知识型所谓“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知识开始被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不断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变得非常重要,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存在的,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对话是人与知识联系的纽带。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我——你”的商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我——它”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平等的,是对权力的一种消解。这种平等是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我因实现“我”而接近了,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也就是说,一个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教育本身的工作之一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对话式教育正具有了这样一种品性,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因为谁也没有保证对话会指向哪儿,但能保证的是以经验为基础,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这样,教师的权威就被消解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教育,要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发展、知识结构等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作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话教育已经不再把教师或学生看成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的教和学看作是相互影响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仿佛都在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感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感觉对方“陌生东西”的新奇,学生感到新奇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感到新奇时,可以谈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教师和学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双方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
中考语文自拟题目_解读中考语文“自拟自答”题详细阅读
“自拟自答”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与体验获得。因而,在《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一年余,全国各地(实验区除外)首次在新教材命题的新形势下,这种考查学生能力,且区分度良好的题型,在2003年的中考中将会受到更多的中考命题人员的青睐,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
解读考试焦虑及应对策略_解读考试焦虑详细阅读
北京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夏珺 北京光明小学 田莹 在我国,“考试”一直是严肃而略带沉重的话题。在考试的挑战中,人们难以成为控制情绪的自由人,欢喜、忧伤、不安、焦虑、失望……绝望至极的人甚至有可能悲观厌世,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曾经看到一篇就考试焦虑症问题谈心理动力学派观点的文章,作者是曾在法兰克...
- 详细阅读
-
语言表达连贯主观题技巧与方法_解答语言连贯主观题的八个基本思考点详细阅读
一、话题的同一性 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转换了话题,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
-
对话教学是一种_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详细阅读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
-
中考语文新闻题答题技巧|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详细阅读
例1.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9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挂满了写着日军罪恶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详细阅读
安徽省灵璧县浍沟镇凤山初中 马道彩 自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从去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实行新课程标准,一场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详细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 如今的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
-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构思_掀起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红盖头详细阅读
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
-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_如何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详细阅读
瓯北三中 张三丰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种种新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本文就从教师、作者、文本三个角度讨论“”这一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