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是一种_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杂文收录 2025-09-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也正因此,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出现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建立在这种知识基础之上的教育,人与知识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占有与被占有的对立关系,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是知识的奴仆。 

“对话”精神的引入,使得知识的权威开始逐渐被消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知识,不仅是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反驳。因此,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科学知识型所谓“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知识开始被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不断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变得非常重要,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存在的,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对话是人与知识联系的纽带。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我——你”的商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我——它”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平等的,是对权力的一种消解。这种平等是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我因实现“我”而接近了,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也就是说,一个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教育本身的工作之一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对话式教育正具有了这样一种品性,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因为谁也没有保证对话会指向哪儿,但能保证的是以经验为基础,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这样,教师的权威就被消解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教育,要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发展、知识结构等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作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话教育已经不再把教师或学生看成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的教和学看作是相互影响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仿佛都在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感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感觉对方“陌生东西”的新奇,学生感到新奇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感到新奇时,可以谈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教师和学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双方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710.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