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灰色的五月]告别灰色,探寻亮点——浅论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与探索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告别灰色,探寻亮点
——浅论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与探索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三中 郑开能
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教案,发觉好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 可归纳为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些教师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应该说,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以不变应万变,上课显得得心应手,完全不用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只要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简单地塞给学生就是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课文中那么多的文言名篇,对以上这种教法不会感到心痛吗?这简直是在糟蹋文言精品!长期以往,在学生眼中,文言文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面目可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便会荡然无存。
综观初中语文六册文言文,有“论学六则”、《口技》、《桃花源记》《童区寄传》、《醉翁亭记》《愚公移山》、《岳阳楼记》《出师表》《陋室铭》等名篇佳作。如果忽视了这些文言名篇特有的风采,不以学生为主体,而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必然会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由此,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但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 中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深浅,一律被处理成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一律被强化灌输,所以文言文在学生心目中越发变得“面目可憎”,遥不可及。基于上述认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 。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因势利导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
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故事(看图说话比赛),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螳螂捕蛇》中的插图也可以同样处理。学习《木兰诗》可从网上让学生欣赏《花木兰》的镜头,从而对照《木兰诗》学习,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兴趣犹如水面,只有教师善于体察学生的个性爱好,善于激发、引导,才能起波澜。
二、品味体验,读出美的享受。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听读探寻美。
可采取配乐听读,特别对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
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人数可确定在4-6人间);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只有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以《醉翁亭记》为例,在掌握课文结构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更理性、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文字。
A、精练形象。无论绘景写人,寥寥数字,神采飞扬。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八个字,既交代了亭的位置,更把亭子写活了,凌空欲飞。
B、多用对句。句式灵活多样,整中有散,散中有整,骈散结合,节奏明快,如沐春风。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文中“也”“而”灵活运用,更使文字清灵飘逸,潇洒自如,既透露出欧翁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心境,也掩饰不了他内心深处的淡淡感伤。
D、画面充满桃花源似的诗情画意美:景之美、鸟之乐、人之乐,情景交融,令人心仪神往。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三、实践活用,别有一番天地。
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也重在活用,文言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联系,注重有效的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迁移习得,达到触类旁通。
1、改。如学习《醉翁亭记》,文中的山景与马岙的山景极为相似,在教学过程 中,我故意这么读:“环马岙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青青世界也(或长春岭也),山行三四百米,有亭翼然临于林间者,竹亭也……”学生听后,先是大笑,而后肃然沉思、恍然大悟,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仿此妙文写一篇游记(学生大多去游玩过),学生欣然提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其它课文如《陋室铭》,也相应要求学生能改写,通过这种训练方式,读写结合,一举双得。
2、延。其实课内的文字是有限的,精彩更在课外,因此,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短小精美的“姊妹篇”,让学生巩固迁移所学的文言知识。如学了《螳螂捕蛇》后可让学生试读《蜘蛛捕蛇》,学了《醉翁亭记》后读《小石潭记》,读了《桃花源记》后推荐《五柳先生传》等。
3、演。很多文言课文都是相当不错的课本剧素材,如《口技》,《卖炭翁》《愚公移山》等,只要教师稍作改编就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加工,使学生更易学、更有兴趣学,学得更好。
4、辩。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课文资源设计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如学了《马说》,可围绕人才观设计辩论话题:1、论人才与社会环境;2论毛遂自荐。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觉得还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 中,设计每一课的“自助式学习套餐”和“他助式学习套餐”,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初识文字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自行解决1—2个问题;如有困难则可请教同学予以解决。这样可使学生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相反让他们感到克服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把学习文言文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相信文言文教学就能开出美丽的花。
参考书目:
1、《语文学习》2004年—— 2005年1-4
2、《初中语文教学通讯》20004年—— 2005年1-4
3、《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
4、《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徐飙风
5、《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黎胜
6、《也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方法问题》北大中文论坛 04、2、12
7、《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牛俐鱼《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04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