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_让多媒体课件“为我所用”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无锡市蠡园中学 倪爱琴
一次外出听课,听了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应该说,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这节课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细节。
沈石溪的这篇《斑羚飞渡》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有一位女生站了起来,她选的正是全文最震撼人心的部分——飞渡。这位女生的朗读水平很不错,不管是情感的表达,还是语气语调的处理都十分到位,听课老师都被吸引了,一个个点头默赞。师生也顺势就这一段展开了讨论:为什么感人?通过哪能些描写体现感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选择了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再次就这一部分进行配乐朗读,以创设出更感人的课堂教学情境。同学们一致推荐刚刚那位女生朗读,但这一次的效果却大大不如第一次,所有的人都觉察出了异常。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段文章,在朗读的处理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原来问题出在老师所选的背景音乐上。老师给这一段“飞渡”的文字配的是《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众所周知,《二泉映月》是一首以“悲凉”为感情基调的二胡独奏曲,其中的“悲”与斑羚飞渡时的“悲凉”基调是相吻合的。但斑羚飞渡带给人的情感冲击绝不仅仅是“悲”,更多的还是“壮”。老斑羚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的姿态,老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甘为人梯、自我牺牲的精神,无不闪耀着撼人心魄的壮丽光彩。那位女同学在第一次朗读时处理得当,注重了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很好地表达出了这样一种“悲壮”的气氛。但一配上《二泉映月》,这位女生的情感马上就被感染了,声音越读越轻,“悲”的气氛越来越浓,而“壮”则越来越淡,直至完全消失,朗读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就整节课而言,这个教学环节是失败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这儿起了一个反作用。
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结合起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到现在,每一位老师开公开课,制作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成了头等大事,多媒体课件甚至成了开公开课的必要条件。但效果如何往往不在考虑之列,或者说考虑得不够。据我观察,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我认为,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管信息化技术普及到什么程度,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都是多媒体课件所无法取代的。这种魅力来自于课文本身的文本之美,来自于老师独特的语言、人格、语态之美,还来自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之美,更来自于思想的碰撞、想象力的发挥……而这一切的一切,多媒体课件能一一做到吗?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课件很美,内容很充实,教学过程 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但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所有课前的设计都不能凭老师的一厢情愿,课堂上有很多我们事先不能预计的“意外”发生,而这些往往被忽略。有了近乎“完美”的多媒体课件,老师上课就会按部就班,小心翼翼,虽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但不可避免地会束缚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而这种超出预先设计的自我发挥往往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也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真诚交流往往也被限制,师生都只能根据既定的程度按部就班。这样,语文课堂独特的趣味性、生动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确实在文字之外给了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但过多的图画、照片、画面却容易让学生的想象力日渐贫乏。我们语文教材中的不少篇目是文学名作,而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如果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
再以上次的《斑羚飞渡》为例,老师在让学生读完“飞渡”一段后,出示了一段显示“飞渡”过程的Flash动画,让学生据此在复述飞渡的过程。这样一来,感性的认识是有了,但学生的想象力也因此被剥夺了,学生不必再去研读文本,文中的那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也就失去了研读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换一种方式处理会更好。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基础上,首先找出那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然后展开想象。这种想象的过程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动作再现,而是加入了学生自己的艺术加工。包括大小斑羚的内心活动,甚至神态。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想象再加以复述。这样基于文本的解读,再加以极富个性色彩的想象,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加生动。
从教师自身来讲,掌握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必需的,但这些并不能代替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朗读、书写、写作等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绝对不是只靠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显现出来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我们应当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深入地认识其意义及作用,正确使用多媒体,切不可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程序的完美,更不可以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我们应当始终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为我所用,而不是代替我们。
相关教案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