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美起来】让美回到语文课堂——学习点滴体会

杂文收录 2025-08-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

——学习点滴体会

定海五中  王珊萍

 暑期新课程培训让我最大的体会是:让美回到语文课堂。怎么让美回到语文课堂呢?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来,先得让学生们乐起来。如果学生们快乐不起来,语文课再美再妙也都是白搭。当今的中学生实在是太可怜了。每天疲于应付“题海战”,再美再好的学科也美不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可如今又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在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为主体”呢?我想:语文是学生们平时使用频率最大、弹性也最大的学科。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的积累,她不必象数理化一样需要反复的演练。尤其在强化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应挤出时间让他们乐。如果连语文教师也不让出时间来,谁还会给他们挤出时间来乐?我真希望做语文教师的能比其他教师有更广阔的心胸。当然,“让”时间也得有理有节。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乐起来呢?

一、              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

二、              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堂课都是“朗读课文——作者简介——背景分析——归纳大意——写作特色”这一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当然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教师应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大胆拿来和创新,为我所用。让学生觉得语文有趣有味,从而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三、    善于“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让他们觉得语文她并不难,她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课堂上除了讲读写听说自身的规律之外,还要讲理解、记忆、和使用读写听说知识时的各种规律。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金术”。其次,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否则会功亏一篑。例如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害怕学习文言文,老师可适时教给他们方法——“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划、三译、四通”,宁鸿彬老师所创。)第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学习语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持之以恒,所以,学习语文的习惯尤为重要。如:1.每天收集一条论据;2.每天练习写楷体字5分钟;3.每天做知识卡片一张;4.每周完成一篇随感。5.每周收集一篇美文。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作为教师定要事事为学生着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力争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多留些时间给他们自己,别让他们成了教师手下的“木偶人”。要把他们从炼狱般的日子里解救出来,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快乐!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来,还得让学生们读起来。

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首先必须彻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轻读重讲的弊端,遵循语文学习的必然规律,请“读”出山。学生乐起来之后,一定得让他们读起来!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诵读在语文课堂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厚的背景优势:诸如个性、兴趣、情感、美育、思维等优势和非智力优势。如果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即令人怡情的审美情境。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也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先得为语文正名,为学生们鸣不平。我们必须要还以语文课堂朗朗读书声,让孩子们大声的读起来!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更得让学生们动起来。

    目前,我们已步入了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仅凭传统的诵读显然已是远远不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本着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最大的自由和空间,最多的时间和信心,让他们每一个都动起来,千万别让他们做“誊印机”和“录音机”。当前广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正解决了让学生们动起来的问题。笔者以为,要想让学生们动起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语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欣赏应是多元的,多解的。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引导他们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波浪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语文教师千万不要有意或无意压制伤害学生的“好奇心”。                     

三、要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当然,教师也应适时的引导学生们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联系语文学科,多做一些调查研究。                      

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 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它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必须得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语文研究性学习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课堂上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读起来、动起来。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256.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