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提问英语]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洋县马畅初中 吕明强
内容摘要: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气氛压抑沉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沉闷的课堂?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
几个语文教师在一起聊天时,经常谈到一个共同的感受,都觉得上课很沉闷,学生不怎么爱发言,尤其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用说主动举手提出问题了。这样的情况确实让许多语
为什么学生越长越大,上课却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呢?本来学生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应该疑问越多、应该越来越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呀?为什么应该气氛活跃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的课堂现在却这么沉默呢?
出现这种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落后,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学生缺乏自信心等。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一堂语文课,教师要设计许多问题。如: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一环套一环的让学生回答,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结果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老师拆的支离破碎。学生听得瞠目结舌。学生几乎没有纯粹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一般评课者往往把留出时间给学生读书视为课堂教学之大忌,说这样“气氛太沉闷”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
读是学的基础,读是感知的先导。老师们要彻底摆脱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学生应该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少提一些问题,多一些阅读。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师生之间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教学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做到“三读”:
l、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勾画生字新词并查字词典,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应该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细读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如碰到了生字、新词应该将其勾画下来,在阅读完之后,立即用手中的工具书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查证并掌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并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随意在书上写出直观的感受,写出自己对课文内容、人物、语言、写法等的心得体会。这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阅读文章的快乐,让其能够自由的体会文章的优缺点;更好的全面的感受一篇文章,然后写出对文章内容的看法、人物的褒贬、语言的优劣。这样对理解一篇文章有重要作用。如:在教学《老王》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写到:“作者一家很关注老王的生活。”我相机发问:“作者一家是怎样做的呢?”“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关照他生意。老王有夜盲症,女儿给他买大瓶的鱼肝油----”学生滔滔不绝的回答。这些都是学生阅读文章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回答老师的问题犹如玉盘滚珠,学习的快乐亦在其中。
3、研读文章,就某一问题提出疑问和看法,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其能够自由的品味文章,并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析问题。在教《台阶》时有同学提问“父亲奋斗了一生终于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房而父亲却很不自在且有所失似的?”我非常高兴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而且是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讨论解决后。《台阶》一文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很清楚了。这样还需要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吗?此时我情愿作一个助学生阅读探究的“配角”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阅读是理解的基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讲评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阅读不仅是一种信息的摄入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语文教学,不是左分析右分析,也不是训练这训练那,关键是要读、要背,然后是多写,我以为,广读、多背、勤写当为语文学习最质朴的规律。
相关教案
-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_农村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探索
- 利用电教媒体教秋天到了_利用电教媒体 激活作文教学
- 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_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及写作能力
- 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_培养语文能力 渗透思想教育——对文道结合的语文教学之探讨
- 中学生诗意评语_“中学生诗意写作”研究话题实施方案
- 【教师搭台】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备课
- 【仿照例句的修辞手法造句】如何仿照例句造句
- 一天_让科技走进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_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立足课堂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关于初三语文后期复习工作的一点建议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