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关于初三语文后期复习工作的一点建议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立 足 教 材,夯 实 基 础
——关于初三语文后期复习工作的一点建议
◆ 谢 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三度寒署,三度春秋,三年的辛苦,效果如何,将在中考这三天时间得到验证。这种考核科学与否,此处姑且不论,事实上这种一考定乾坤的考试制度显得比较残酷,于是中考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进入第六学期,时间显得极其紧迫,新课赶完,又要展开全面系统的复习,这复习的时间实际上不过二个月左右,要在这二个月里既立足教材,又有所拓展,委实不易。现在大家都知道“大语文”观一说,都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个道理,但我认为复习时也切不可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毕竟是范本,在复习中,我试着尝试了一种方法——立足教材,夯实基础,自己觉得效果还不错,下面就简略谈一点方法:
初中三年六册语文书,共计180篇课文,数量不算少,复习时一方面根据语文知识板块去进行,另一方面也不能脱离课文,而这么多篇课文如果只去读,也不一定有效,如果读课文时加上一些训练,效果会巩固的更好些的。
一、 关于字形、字音。
从第一册开始,我每天整理一个单元的字词,文言文单元夹杂在现代文中,这些字词以课本为主,主要是一些学生易写错读错的字词和多音字,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琐屑”、“面面相觑”、“踽踽独行”、“参差”。立足教材,但如果只限于教材,也是不行的,所以教材就要引导学生去联系,去拓展,以巩固知识,如整理到“喘”字,就可以把形似的字“惴”、“湍”、“揣”、“瑞”、“端”等字一并带出,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这类形似字不少,学生易混淆,教师要指导他们在分析偏旁的基础上,根据形声字的意符来辨析其含义,这样可减少失误,对于一些同音字,同样可以由一个牵出一串常见的来,如整理到“炙”,又可以引出“窒息”、“真挚”、“对峙”、“栉风沐雨”、“卷帙浩繁”、“凝滞”等一系列词语。对于易误的多音字也要强调:“埋怨”一词中的“埋”读“mán”;“殷红”中的“殷”读“yān”;“熨帖”中的“熨”读“yù”“慰藉”中的“藉”读“jié”……这样巩固了读音、字形,越到后边,课本上的字词越少,又可以逐步增加一些耳熟能详但不易读对,读准确,明白含义的词,如“好高鹜远”、“生死扶择”、“诋毁他人”、“喧宾夺主”、“变本加厉”、“老生常谈”、“素昧平生”、“不容置喙”、“咫尺天涯”、“明眸皓齿”……这样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语言仓库,也为高中阶段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关于文言文。
每册有二个单元文言文,读音、字形不已融合在四个现代文单元中进行处理,而文言词、句子的含义呢?众所周知,中考文言文阅读一般只限于课内阅读,所以对文言文就不能有丝毫大意了,首先,我把每册文言文二个单元共8篇课文(另两课是诗词)分成四组,每组二篇课文(与前边四个文言文单元刚好对应)。让学生光读课文,晚起记忆。其次,在每课中挑二、三个关键句子,让学生去翻译,翻译时让学生圈出句子中的通假字,用着重号标出关键字词和活用字词,再弄清句式特点,再翻译全句含义,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我挑了三个句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桓侯故使人问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第一句,把握“之”“不病”的含义,认识到“以为功” 是“以(之)为功”的省略;第二句,把握“居”、“旋”、“走”、“故”的含义;第三句,把握“属”、“是以”、“无请”的含义,抓住了句子的关键环节,突破了句子的难点,句子的大意也就明晰了。现在,有的省市已在中考卷中出现了浅显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我想,只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字词的积累,又掌握了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这个问题也不再成为问题。
三、 关于古诗句处理。
古诗词在教材中,每册虽仅两课,但每课的数量都不止一二首,所以集中起来量也不小。当初教学时,一般认真背过,还要求默写过关,但人都要遗忘,时隔三年,学生不仅记不准确,还极有可能把一些篇目的内容搞混杂,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我每天安排学生抄二、三首诗,长一点的就摘抄其中的名句。不少学生记的时候就死记硬背,写的时候极易写错别字,作教师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的后两句蕴含深远,极富哲理,如果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不要畏惧(担心)漂浮的云彩遮挡住你眺望的视线,只因为你身处在塔的顶峰。”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把“畏”写成“为”,“望”写成“忘”,“身”写成“生”。理解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含义是“似乎曾经熟识的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就不会把“似曾相识”写成“似曾相似”了。在抄诗词(记得住也可以默写)时,还让学生记一下作家及其风格、朝代,一些文学常识也就相应得到巩固。
把上面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天的作业 (下含三个小题),让学生及时完成,教师认真批阅,如果觉得工作量大,建议每次批阅每小组的一半,第二次改另一半,没改的同桌批改,小组长作总结,发现问题
2005年7月写于金山中学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