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注重七年级语文人文素养的教学渗透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语文人文素养的教学渗透
顺二中 谢美榕
适逢课改之时,我又一次步入了初一的教学殿堂,加入了课改大军的行列。
新教材,新思路。综观全书内容,感受到清新而愉悦。新教材,新理念,篇篇短小而精美的文章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火花。像初一的学生,年龄小,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新教材浅显易懂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失为人文教育的好素材。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我认为初一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文素养的渗透。
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阅读是途径、感悟是基础、写作是条件、生活是阵地,只有充分挖掘语文课本和生活中人文精神方面的素材,强化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这个载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性格,就必须优化语文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文作者往往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感情的波澜,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利用阅读教学,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默读、诵读,浏览、精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我的信念》作者居里夫人对金钱、对生活、对工作,对科学的态度,就是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好素材。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金钱至上,使一些青少年深受其害。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高尚品质和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会给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告诉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走向成功。这每一篇精美的文章,我在教学中都把宝贵的启示传授给学生。《理想》我启发学生:理想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牺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小要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传授,在孩子的心灵上绘上一道道美丽的色彩,帮助孩子选择人生、思考人生,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标在阐明语文课程的性质时还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教材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 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特点,将它贯穿于阶段目标之中。为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个体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主体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作文的人文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放胆文”。主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自主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主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只要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又是健康的,应该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崇高的情怀,也可以写平凡的有趣的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的景物,也可以写幻象的未来世界;可以和老师商榷,也可以和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在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两篇周记,摘抄好词好句,评点优秀精美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获得更多美的教育。总之,学生的自主写作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色彩。
(2) 在写作中塑造美好心灵,建造理想人格
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老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有系统的训练,以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如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博大真挚的仁爱心肠和责任感。因为爱心和责任感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可以从培育学生从爱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可以拟《谢谢你的爱》,《母爱深深是小河》,《父爱如山》等文题进行写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描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它一切亲人,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懂得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在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这种责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动力。因为父母亲人给了我们真挚的爱,祖国人民给了我们博大的爱,而我们不能沉溺于爱河,不图回报,不思进取。我们要以求知成才的实际,酬报亲人的成龙成凤的热望,做祖国未平的优秀建设者。
总之,在高科技的时代,网络犯罪和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手段恶劣,令人触目惊心,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十分重要。语文学科责无旁贷。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是语文教学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方向。
[参 考 文献 ]
① 孟 建 伟 .关 于 “ 人文 精 神 ” 的 定 位 问 题 [M].北 京 人 民 出版 社 , 1999.
② 程 红 兵 , 李 镇 西 .关 于 语 文 教 育 人 文 精 神 的通 信 [N].山 西 师 范 大 学 语 文 报 社 , 2000- 10.
③ 王 美 艳 .语 文 教 育 是 人 文 精 神 的 根 基 — — 饶 凡 子 教 授 访 谈 录 [J].语 文 教 学 与 研 究, 2000(8).
④ 曾 军 .对 中 学 语 文 的 人 文 关 怀 — — 王 又 平 教 授 访 谈 录 [J].语 文 教 学 与 研 究, 2000(12).
相关教案
- [浅谈自主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浅谈“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 [不可缺少的人课外阅读及答案]课外阅读——学生不可缺少的“辅食”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与兴趣的运用
- [信赖往往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的意思]信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
- 学生很平庸_给学生保持“平庸”的权力——略谈作文评分标准
- [课前预设怎么写]课前预习之我见
- 教师课堂随机应变技能_随机应变——浅议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几点认识
-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_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