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很平庸_给学生保持“平庸”的权力——略谈作文评分标准

杂文收录 2025-08-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给学生保持“平庸”的权力

——略谈作文评分标准

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  彭钢

当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没成效、最难。突破的依然是作文教学。学生们经过七年的写作训练,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而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人云亦云,层次混乱、材料陈旧、形式单一,语言缺乏个性和灵性。

许多教师从社会的负面影响、学生个体的消极面、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极有价值的探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但收获不大,无法提升初中生整体作文水平原因是没有抓住根本症结。——作文的评分标准。

对学生而言,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此,作文的评分标准便成为了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应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但作文的评分标准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我们先来看看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标准:

 

一(好)

二(较好)

三(中)

四(较差)

五(差)

内容

切题,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充实,立意新颖、深刻。

切题,中心明确,内容较具体充实,立意正确。

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尚具体。

不甚切题,内容欠具体,中心不明确。

严重偏题意。

语言

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准确,记叙、议论、抒情结合较好。

文从字顺,语言基本准确,记叙中有恰当的议论、抒情。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记叙中有议论抒情。

语句不通顺,语言不由衷较多

文理不通

结构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构思新颖、巧妙。

结构紧凑,层次清楚,构思新颖。

结构完整,层次尚清楚。

结构层次较混乱。

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

文面书写

字体工整、美观,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干净。

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和标点错误,有少量涂改。

字迹潦草难辨,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有较多涂改。

字体不易辨认,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卷面糊涂。

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做出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标准中有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如:“中心突出”、“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内容较具体”等,“突出”与“明确”的界线在哪里?“具体”“较具体”究竞有什么分别?还有的要求是“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语言基本通顺”,“基本”又该如何理解呢?吕老先生在《论“基本属实”》一文中已经说得极透彻了。这些种琢磨不透之处无疑使评分更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文无定法”也因此成了一句空话,学生的作文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几种模式,能力强的学生运用得极熟练,丢分便少;能力一般的学生极力模仿,也只是半生不熟,丢分极多。

作文的评分标准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许多不公平的地方。

评分标准针对的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考场作文。学生在四、五十分钟内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还得符合种种由成人制定的要求,虽不是不能,但能在考场上如鱼得水,充分展示的无疑是曹子建式的快捷之士,而左思般“十年磨一剑”的慢热型学生自然是丢盔弃甲,一败涂地了。

作文只是从写作这个角度来考察学生,而许多教师(也包括标准制定者)却赋予作文过于沉重的标准。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以及科举形式的影响,试图从作文中推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方式甚至思想状况。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思想深刻,思维敏捷的学生才能得到高分,可这样的学生又有多少呢?他们只是金字塔上小小的“塔尖”,而位于塔身的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结构完整但不精巧,语句通顺但缺乏文采,能扣题写作却无独到见解,但他们真实的想法已经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了,你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吗?

也许你会说它不深刻,可深刻并不是衡量作文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哲学家的思想最深刻,可有几个人去阅读哲学著作;《静夜思》不深刻,可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教师要求心智正在发育的学生的思想能达到自己所以为的深刻,那是荒谬的。为了增加得分率,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得不提高标准,拔苗助长。很多学生无论怎样努力,始终得不到好的评价,屡战屡败之下,定毫无兴趣可言,既无兴趣,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作文只是语文试卷中一道题,只是好几门功课的试卷中的一道题,简洁、明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感受就足够了,就可以得到高分,甚至是满分。

我们要清楚这样一点: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表达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能毫无障碍的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保持平庸的权力。

也许你要说它语言太平实,难道没有毛病的平实也是缺陷吗?难道我们的交流就一定要运用语言的技巧吗?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197.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