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读后感|《诺贝尔》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走近了一个人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1课,诺贝尔。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诺贝尔(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习的怎么样呢?我来了解了解,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好不好?
生:好
师:打开听写本。仔细的听,认真的写。(铁锤、砸石头、机械、装置、逝世)写好了吗?请同学们对照屏幕,检查。很不错,全对的举手。
词语掌握的不错,课文给我们讲了什么内容?
生:诺贝尔发明炸药
师:言简意赅。同学们对于诺贝尔这样一个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信的科学家来说,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
生:炸药
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近诺贝尔,去深入的感受诺贝尔。诺贝尔究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接下来请默读课文,边读边把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句子,词语画下来。如果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在旁边简单的做个批注。要求挺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开始。(学生默读课文)
生:这是一位怎样的诺贝尔
生:热爱人民的诺贝尔
师:把你的写在黑板上
生:严谨认真
师: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
生:无私奉献
师:还有吗?
生:坚持不懈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不怕死
师:非常简单,不怕死,把他写在这。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毫不气馁的诺贝尔
师:还有不同的吗,同学们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发明,不顾生命的诺贝尔
师:黑板上有一个和你的非常相似
生:不怕死的诺贝尔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
师:这就是刚才通过朗读,诺贝尔留给我们的印象。一起读
生:坚持不懈,严谨认真,毫不气馁,无私奉献,热爱人类,不怕死
师:这样的一位诺贝尔,其实课文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诺贝尔。我们先来走近诺贝尔的毫不气馁。读一读你圈画的词,句子。说一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诺贝尔的毫不气馁。谁刚才也留意到这个词了。我读出,这是一位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请你来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他依然继续发明炸药。
师:你刚才特别留意这个词,叫
生:毫不气馁
师:毫不气馁什么意思
生:永不放弃
师:注意毫,再说一说
生:一点也不放弃
师:很准确,留意上文,诺贝尔遇到了什么,一点也不放弃
生: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一点也不放弃
师:还说什么一点也不放弃
生:亲人的磨难,实验室
师:1863年6月3日,是个平常的不能在平常的日子,诺贝尔和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实验,这是突然的一声巨响,滚滚浓烟,诺贝尔时间年的心血化为了废墟。所有的一切,此刻都化为
废墟。
师:心血化为废墟
师:实验室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他全部的心血。读一读这个词
生:化为灰烬
师: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师:生诺贝尔辛勤的汗水,读一读
生:化为灰烬
师:汗水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生:化为灰烬
师:谁在来读一读
生:化为灰烬
师:为什么读得快
生:因为他的实验室是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是很快的
师: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把这个词,带到话中,谁在读一读1234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诺贝尔的什么没有也永远不会化为灰烬
生:诺贝尔的意志力
师:就是大家对诺贝尔毫不气馁的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份意志力让我们看到了毫不气馁的诺贝尔。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接着看,读出了什么样的诺贝尔。谁也读出了坚持不懈的诺贝尔
生: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
师:你从这儿感受到了,是吗?好的,还有不同的吗
生: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从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读出了他的坚持不懈
师:为什么从这感受到
生“:因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是多少多少的实验,他花费了多少的心血,从来没有放弃过
师:多会体验呀,一下子抓住二组数字展开想象,我们也关注二组数字,算一算四个年头多少个日子。大概是
生:一千三百
师:老师算过是一千四百
师:同学们,这几百次的失败,一千多个日子,意味着什么?
生:他将要成功了,
师:失败是成功之母,还有其它的吗?平均算来,几乎每几天就有一次失败。1863年的这次失败,硝烟似乎还没有从诺贝尔心头散去,一次失败,也许就意味着诺贝尔的实验室一切都会——
生:化为灰烬
师:十次失败,可能救意味着,他的一切——
生:化为灰烬
师:同学们,这两组简单的数字,如重锤一般敲击我们的心灵。坚持不懈的诺贝尔,有血有肉,展现在我们面前。谁来读一读
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艰难,诺贝尔他是如何熬过来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坚持不懈的诺贝尔。一起读一读
生: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还有几个同学读出了诺贝尔的严谨认真?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体现了诺贝尔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时炸药可能会爆炸,但他却紧盯炸药。
师:看来是一个眼神告诉了你。哪个词
生:紧盯着
师:紧盯着让你看出了。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的紧迫。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了?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同学们,从盯留意到他看着不放,他实验的时候特别的
生:细心
师:这是他什么时候的专注?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1234
生:在炸弹即将爆炸的时候
师:你感受到了。作者通过简短的句式写出了这份危急。如果大家留意这里的三个叹号一定能把这句话读的更好。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特别的快,谁在读?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情况十分危急,诺贝尔的心——同学们,他怕了吗?从哪看出来?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把你的目光在聚焦的细一些,哪看出来?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仍然盯着不放,是吗?同学们,这位同学善于通过自己的读来表达自己心情。此时诺贝尔的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作者连用了二个盯,现在透过两个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位严谨认真的诺贝尔
生:一丝不苟的诺贝尔
生:坚持不懈的诺贝尔
生:热爱科学的诺贝尔
师:同学们,此时他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关注,品味。自己看一看,能不能把这节有声有色的读一读
生:自己读第8节
师:谁来读?
生:读,第八节
师:读的不错,如果你边读边想,你会读的更好。谁再试一试?
生:读第八节
师:同学们,这段是课文写的特别细腻的一段,刚才看的时候,还有没有读出对诺贝尔其他的印象?有没有补充的
生:为民造福。我从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的加紧实验看出来的。
师:好的,还有吗?
生:我读出了他的——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炸药爆炸,他很可能就会完了。但他仍然紧盯不放,一点不怕
师:其实课文还有些段落可以看出诺贝尔不怕死。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还有吗?
生: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虽然他被炸的满身鲜血,但他欣喜若狂,说明他已经忘我了,一点也不怕死
师:这份忘我就从他的一声呼喊中,喊了出来。你读的很好,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师:就是这声惊呼,让这位同学读出了诺贝尔在实验面前好不怕死。如果老师把这句话这样改行不行?
生:自读
生:不行,因为当时人们都以为诺贝尔完了。而这写出他冲出浓烟,人们对他冲出来并不好奇。
师: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冲出来的人,最先喊的是
生:我得救了
生:救命
师:诺贝尔喊的是什么
生:成功了,成功了
师:在他心里,有什么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生:他研制的炸药成功了
师:同学们,回望诺贝尔,为了成功,为了研制炸药的成功,他的实验室,一次次的
生:化为乌有
师:他的亲人,在这一次次的实验中
生:失去生命
师:为了这成功,他还付出了什么?
师:这是一次次失败后的成功,这是一次次化为灰烬后的成功。这是他全部心血后的成功。一起读,
生:读第九节
师:刚才还有同学,读出了诺贝尔的无私奉献,从哪看出来?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无私奉献这一点,还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
生: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师: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诺贝尔为民造福1234
师:没有炸药之前又是什么情况
生: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拥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货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师:没有炸药的日子,无法想象,大大石头得靠工人们一锤一锤的,一块一窥的搬,诺贝尔同情大家。谁再读
生: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拥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货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师:自从有了炸药,读
生: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师:从此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诺贝尔这样做,因为他是这样想的。引读——
生: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师:老师在读的时候,特别留意这组,请你读一读。
生: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用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将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师:此刻,看到这段文字,对诺贝尔这个科学家,你是否有新的认识
生:对不起,老师,我忘记了
师:没有关系,还有谁来说说
生:可以看出诺贝尔发明的种类多,也希望在这方面突出的人做贡献
师:他用自己全部的积蓄,设立了一个——
生:奖项
师:这个奖项就是举世著名的
生:诺贝尔文学奖
生:他生前发明了炸药,为人民发明了炸药等,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死后还为人民着想】
师:说的好
师:为什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都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师:就像刚才这位女生说的,他生前发明了炸药,为人民发明了炸药等,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死后还为人民着想。诺贝尔难道不值得更多的人去纪念他吗?1896年——引读
生: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用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将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师:因为诺贝尔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愿望
生: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师:正是刚才这句话所说的,热爱人类。把我,换成我们。
生:我们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感动着诺贝尔的发明,更感动于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在过几天2009年的颁奖典礼即将进行。让我们一起呼喊他的名字
生:诺贝尔
师:记住他的名字,是为了记住他的精神,更是为了记住他未尽的事业。这节课就学到这。课后请大家读读名人的传记。在结合这篇课文,给诺贝尔写一篇传记,好吗
生:好
师:下课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47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