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寻时所见_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言师采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云深不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123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
振    蝉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
2、  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  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  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
4、  交流各自收获。
5、  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  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l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  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l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l  指导朗读。
3、  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l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  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
l  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l  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l  指导朗读。
3、熟读全诗,背诵诗文。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振(      )   蝉(      )   忽(      )   闭(      )   骑(      )
晨(      )    弹(      )    物(      )    闲(      )   奇(      )123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附板书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91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