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份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一、从夏季月夜入手,唱唱歌谣
   1、欣赏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喜欢这样的月夜吗?难怪作者也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为什么说是“最美的时辰”?(月夜美)
    师: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生读,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如银的月光撒满了农家小院,真美啊!谁还想读?
    师:除了月夜美,还有什么美?(歌谣美)
    师:那就把这些歌谣找出来,读一读(配欢快的音乐)
    师:月夜是美的,母亲唱的歌谣是美的,再读读课文,还有什么美?
    生:嗓音美,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仔细读读,不要放过每个字,有没有词语让你有所感悟?
     ·吟唱:轻轻地唱。
     ·芳香:气味很香。指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这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妈妈的歌声)
     “三月的和风”(是什么季节的风?它和其他季节的风感觉一样吗?(轻轻的、暖暖的、舒服)
     (指导有感情朗读:咱们班哪位同学的嗓音很甜美,请她给咱们读一读。/你的朗读让我们的教室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过渡:这是一位有着甜美嗓音的会唱歌谣的母亲,请自己仔细地读一读课文,你还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板书:()的母亲(学生上黑板)
  二、感受伟大的母亲
   1、学生写:会唱歌会讲故事会出谜语聪明疼爱我美丽勤劳耐心风趣……
   2、这其中肯定有一点是你感触深的,划出文中带给你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a、疼爱: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
      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搂”你体会到什么?(亲热)
     ·如果换作你,在这么美妙的夏夜,妈妈搂着你,还唱着动听的歌,你会有什么感觉呢?(读)
     ·别让这种这种幸福的感觉溜走,再来读读。
    b、美丽: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
     ·把什么比作“玉石雕像”?作者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师:美丽圣洁的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也沉浸在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里,看,母亲讲了哪些故事呢?她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呢?(盘古开天辟地、八仙过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吴刚伐桂……)12345678910
      师:这些故事你们都听过,你们听了故事懂得了什么呢?这也就是母亲讲故事给孩子听的目的。她要让孩子懂得爱什么、恨什么,懂得做人的道理。母亲用这些故事,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讲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c、聪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 这是一个一听见歌谣就会唱的聪明妈妈.
     .大家注意到了吗?这里有两个字,意思一样吗? (生长产生)
     师: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的说法,这里的地理条件恶劣,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地难以生长庄稼.当地人的生活是清苦的,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这里产生大量的歌谣.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一下子就明白了
     你能联系歌谣内容谈谈吗? 明白了什么?
     师:歌谣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啊,母亲唱着歌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这就是--启蒙教育,母亲真是我的 --启蒙老师。她就是用这样动人的歌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d、会唱童谣:你听,母亲又在给孩子唱童谣了!(播放录音)
     。你觉得这些童谣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孙友田,听着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你会有什么表现?
     。如果我是孙友田,我还会跟着哼起这些歌谣呢?你们想读吗?(生读,打拍)
      师:母亲唱着幽默风趣的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e、会出谜语:1、分角色朗读对话
           2、说说从母亲说谜语中我又得到了什么?
     师:是啊,夏夜的月光下,母亲“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获益匪浅,我满怀深情的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3、过渡:同学们,通过细细地品味,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勤劳、聪明、疼我爱我、一个令我骄傲、令我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读原文)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4、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今天当我再读起母亲当年唱的那些令我快乐无比的歌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为什么?(怀念、感激、心酸、悲伤、)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12345678910
     师: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她让你任意地索取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沉的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三、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练笔: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母亲节里,好好回忆一下,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给过你哪些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封感恩信。
   2、阅读《月光启蒙》的姐妹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12345678910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
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指导读好母亲笑着说一句。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下面课堂写话练习:
当我,您,使我;
当我,您,使我;
……
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感谢您!
3、生朗诵
板书: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作业: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 )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12345678910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文中有一处“……”你知道省略了什么吗?请写一写
3、用“﹏﹏”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
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从这句中的一个“竟”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幻灯片:课文插图。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书上哪句话描绘了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灯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在这美妙的月色当中,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投影歌谣的幻灯片。
  5.逐一朗读两支歌谣,理解歌谣的意思。齐读,边读边打节拍。
  6.这歌词写得美,母亲的歌声也美。作者怎样描写母亲的声音?
  7.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
  指导配乐朗读。
  8.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9.投影幻灯片: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理解:“长歌谣”
  10.歌谣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会懂但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却会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投影幻灯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朗读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导配乐朗读。
  三.学习4至8自然段
  1.过渡:母亲用歌声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开始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这就是得到了启蒙的教育。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让我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2345678910
  唱童谣
  (1)投影童谣幻灯片
  (2)逐一朗读,边读边打节拍
  (3)这些童谣当中都有小狗、小猫、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会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
  讲故事
  猜谜语
  (1)分角色朗读猜谜语的段落
  (2)猜谜活动,又一次使我的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使我懂得怎样用联想和想象去猜谜,这又是一种启蒙。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所以作者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投影幻灯片: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指名朗读。
  3.练习用“母亲用_________________让(为)我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感激)
  5.教师配乐简介写作背景: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孙友田是多么想对他的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面对着失去了记忆的母亲,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此刻,你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怀念)
  6.指导配乐朗读这段话。
  五.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投影幻灯片: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2.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的结尾还这样写到,投影幻灯片:“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学生齐读
  3.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孙友田所写的散文《母爱似水》。
  投影幻灯片:散文《母爱似水》。教师配乐朗诵《母爱似水》。
  4.播放歌曲《懂你》,教师引述:“这首歌歌名叫《懂你》,唱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歌中唱到:一年一年,风霜着你的笑脸,你寂寞的心还有谁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给了你什么样的关怀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吗?
  5.同学们,让我们将她铭记于心,永远地爱她吧,她就是——母亲。
  六.完成作业。
  五、作业设计
  1.说一说
  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2.写一写
  试着写一两首童谣。
  六、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19.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12345678910
               猜谜语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妈妈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妈妈唱起歌谣时,他觉得妈妈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妈妈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4、躺在妈妈的怀里,伴着妈妈的歌谣,我渐渐地陶醉了。(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看!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母亲一天忙了些什么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孩子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什么?(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亲的歌谣中。你们听,母亲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母亲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母亲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12345678910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
  9、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母亲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却发现…… (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妈妈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介绍课外写母亲的文章。(出示)
  3、母亲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孩子成长的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妈妈。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不识字
                母亲      老师
                    聪颖
课前谈话:
  1.今天大家很精神,你们觉得今天老师紧张吗?我昨天在家里躺在床上,怎么写睡不着觉,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
  2.让学生摸老师的心
  3学生介绍自己,老师们一定给你最热烈的掌声。
  班长发言
  我这么想着你们,你们有没有想我,为什么?
  师生交流
  (吉建和老师想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放松,甚至有些试图得到全场听课教师的“……”的味道,但娱乐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殊不知对于我身边的盐城当地的老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您说的每一句话,似乎大家都很清楚,我身边的一位教师就不断地提在你前面说您将要讲的话,呵呵!被人猜透了!)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十分精彩,老师让大家听一段音乐
  一、课前谈话
  1.当你回忆我们学的第一课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情景吗?(师生交流)
  2.出示文章配图: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入水的夜晚,母亲给我唱歌曲,讲故事、唱歌谣,讲谜语
  在母亲的陪伴下,作者是多么幸福啊?你们有没有想过长大后的作者做什么职业呢?
  书上是怎样说的?打开书读一读。(你是从这句话提问出来的,你真会思考,我们一起把这一节一起读读)
  学生读(很动听)
  当你读完这句话之后,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12345678910
  不着急举手,想一想,想好了请提问?
  学生提问
  想了解孙友田写过哪些作品?(老师喜欢听不同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母亲为什么在月光下说和唱?
  这些民谣为什么可以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请大家自读课文中的歌谣,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在读歌谣的时候,可能还很难把原因和歌谣结合起来想,至少我可能有些困难,把作者引向诗歌的王国,还要结合课文的其他内容来谈呢?读歌谣就是读歌谣。目标要准!)
  学生自读
  二、新授课文
  1.指名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1)学生读(大屏幕出示相关的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还有谁愿意读读看。
  (4)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齐读)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深情的”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母亲的爱?(学生读)还有谁也能像他这样深情地读读呢?(学生读――齐读)
  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我再请刚才那位男生读这两小节。(学生读)这么断的时间,你的进步这么大,真了不起。
  (5)这歌曲是母亲唱出来的,你们想唱吗?一起来。(老师领唱)
  (老师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准备了这样的音乐。不知道是资料搜集来的,还是特意请音乐老师编谱的,反正很好,很适合学生的口味。)
  (6)有谁有勇气来唱唱这首歌谣?(指名学生唱)
  (这时老师选择一个音色非常出众的学生来唱,我想可能是有所准备的,全场七百多名教师,比这个孩子唱得还好听的人并不多,我倒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唱歌,因为这不是音乐课,这是语文课,如果是为了展示某个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哪不如在音乐课上更好一些。也许有老师认为这是精彩的一个部分,我倒恰恰觉得是一个败笔)
  学生唱完,老师很幽默地说:和你握了手,我都不想洗了。
  2.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1)生:向往美好的生活
  (2)那第一首歌谣呢?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是还要为孩子唱歌,说明什么?她希望什么呢?
  (4)母亲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像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那是我们的日子……
  (6)你读到这儿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是清苦的呢?
  (7)齐读这一句
  在这句话中,有两个相同的字。“长”这里不长粮食,长是什么意思?(体会一个字却不同的意思,挺好的)
  (这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非常有必要,在随后的宋非老师的课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老师处理得比较好,比宋非也还要自然一些。)
  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的耕种,那歌谣便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吟诵了两首歌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自己读书吧。
  3.学习童谣
  (1)学生自读
  (2)同学们读了很多遍了,你对童谣有什么感觉?
  (3)师生交流
  学生:有趣。你能把你觉得最有兴趣的童谣读给我们听吗?12345678910
  再请一位学生读(老师说:不要看书了,太累了)
  老师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除了有趣,你对于这个童谣还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琅琅上口)指名读
  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
  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到草原上,感受美好的生活,下面我们一起读(女生第一首,男生第二首,全班齐读)
  虽然有点乱,但是乱的有趣
  4.刚才我们读了这些童谣,你们的头脑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1)学生说:
  (2)其他的两首诗有没有人来想像一下吗?
  (3)师生交流
  (4)同学们,这些童谣让你们浮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友田,飞向了童话的王国。再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5)教师语言过渡
  5.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
  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聪明的母亲
  也是在书中看出来的。(学生说)
  (3)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
  (4)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有自己的见解)
  (5)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6.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当孙友田再次回到故乡,母亲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
  (1)出示文章的内容,(配上一段关于赞颂母爱的歌曲)《这个人就是娘》
  (2)同学们当你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么样?
  (3)师生交流(班长说)
  (4)也许你的母亲并不会唱歌谣,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的母亲,健康长寿。
  课后点评:
  听了这节课,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汲取的,吉建和老师是一个教学基本功非常出众的老师,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他的语言和内涵都是比较深厚的。良好的基本功和比较独特的设计,也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受到了感染,最后的一曲赞颂母爱的歌,更让学生动情地流下了自己的眼泪。并表达了自己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样的课是非常成功的。我是自叹不如,这是本次活动中好的课之一。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795.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