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课文当作一部电影来欣赏的话,那么,课文结尾则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请大家细细欣赏。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里,大家可能会有个词不理解。
生:“铁流”。
师:对于这个词,大家不要忙着查字典,求教人。只要你把这部分内容当电影来看,你就一定能读懂它。
(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如果说“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是个特写镜头,是个近景,那么,你说结尾是个什么镜头?
生:是远景。
生:是个远镜头。
师:说说你看到的远景?
生:我看到了崇山峻岭。
生:我看到了茫茫草地。
师:在崇山峻岭之中,在茫茫草地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红军队伍。
师:联系你所看到的,你一定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还有小部分学生似懂非懂)
师:(引导)“北进”这个词,还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过?
生:(回翻书页)“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
师:联系这两句,并想象画面,你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吗?
生:(停数秒,学生喜形于色,有恍然大悟之感)“滚滚铁流”指向北挺进的红军指战员。
生:“滚滚铁流”指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
师:(高兴地)你看,你们不都看出来了吗?不过,为什么把“红军队伍”称作“铁流”呢?
生:远看红军队伍,就像一条溪流。
师:(笑)你说得很对,但停顿不对。要这样说“远看,红军队伍就像一条溪流。”所以,有个词叫“人流”,大家记下。
生:“铁”说明这支队伍像铁一样坚不可摧。
生:“铁”说明红军的战斗力强,屡战屡胜。
师:“铁流”就是指战斗力强的队伍。弄清了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说说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生边读边批注,随后交流)
生:大黑骡子给了大家战胜一切的信心,将大家的悲痛化作无限的动力。
生:大黑骡子是战士们的亲密“战友”,他的身影时时陪伴着战士们,鼓舞着战士们。
生:牺牲了的大黑骡子,唤醒了战士们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大黑骡子似一袋永远吃不完的粮食,战士们能从它那里获得力量。师: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啊!大黑骡子化作了永远的精神食粮。
生:我们流泪,我们歌唱;我们艰苦,我们胜利;你的死,是为了多数人更顽强地活!
师:这是一首献给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的诗。(稍停,小结)同学们,这段文字还是音与像的绝妙结合,你看一个远镜头,再配上铿锵有力的画外音“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不就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吗?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并背下来。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不过,从另一个侧面看,它似乎还在强调: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多读几遍的机会。而不是 “学生稍有不顺”,教师便迫不急待地越俎代庖,忙于分析、忙于讲解。这实质削弱了学生将语言还原成画面的能力,剥夺了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本课教学中,对于“铁流”一词的理解,教者没有要求学生查字典,没有立刻组织讨论,而是引导学生扎实地读书,静静地勾画——在脑海中勾画文字背后的景象,而后则耐心地等待。由于引导得法,学生很自然地历经了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过程,那“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自然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唯可表达的只是他们对“铁流”的准确无误、异常鲜活的解释。而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以及学习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说,“形象”释疑见真义,指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是学习语言的真谛。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78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