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5、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具准备:

1、生字卡、挂图、录象。

2、小组成员分工,浏览不同的网页快速地了解关于火星及太空的知识。
教学课时:9课时

5         梦圆飞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录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自古人类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2003年10月15日这天,随着“神州”5号的升空,中国人终于圆了飞天梦(板书课题:5  梦圆飞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2、那激动人心的事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神州”5号及杨利伟的情况。
二、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怎样描写的?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3、指名读描写了激动人心的场面。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1234567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
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
2、有感情地朗读。
3、在“神州”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课文是怎样写的,谈谈你的理解。(小组交流,汇报)
随机引导:
(1)读二——五自然段,找出描写人们为“神州”5号航天飞船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齐读)
(2)你从第二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环境、送行的人、神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们激动的心情,杨利伟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4)杨利伟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
学习第二段
1、继续交流:在“神州”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随机引导: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谈你的理解、感受。
(2)指导感情朗读,(教师适当范读)学生展开想象
a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想象当时的紧张气氛)
b  “十、九……二、一!”“点火”“起飞”(命令简短有利,想象现场特有的气氛)
c   抓住“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划破”“托举”“地动山摇”“拔地而起”感受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
d   描写人们脸上的神情的三个简短分句,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更比一层强烈的人物思想感情。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2、理解杨利伟的两次讲话,感情朗读。

(1)体会杨利伟当时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语调激昂、声音洪亮、充满自豪)
(2)体会杨利伟初次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四、学习第四段:
    “神州”5号航天飞船升入太空有什么意义?(读第四段)
五、总结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后,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神州”5号航天飞船升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腾飞起来了,读了课文后,我们能不激动吗?请同学们带着激动、喜悦、自豪的感情再读一遍课文。
六、作业
交流收集的关于“神州号”飞船的信息。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教具准备:小组成员分工,浏览不同的网页快速地了解关于火星及太空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123456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

4.能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简要地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教师板书:“火星——地球”问:你对这两颗星球有何了解?(教师出示太阳系行星图,介绍火星与地球)

2、教师板书:“孪生兄弟”,理解含义。随机了解引号的作用。

3、看题激疑:作者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解决。

2、提出问题。

本课中难读、难理解的词语较多,如:干涸、陨石、咆哮、孕育、裹挟、渺茫。

3、解决问题。

(1)课文哪里为我们介绍了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用——划出来。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练习:用书上的四个“同样”和一个“甚至”来介绍一下“她们是孪生姐妹。”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过渡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由地读全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自然段大意。

3、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四、忆写生字,试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火星上水的来源与为什么留不住水的原因。

2.产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过渡:这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走近火星。

(一)学习第二段。

1、观看一组火星的图片,说说感受。

2、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读读第三、四自然段,简要介绍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的推测。

3、出示图片(彗星袭击、火山喷发),学生介绍水来源。

4、让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样猜测的依据。

5、小结:即使是猜测,也是要有科学依据的。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读句子,提问:这一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课文,找答案。

3、交流,点评指导。

4、小结: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文章没有下一个结论,而是留给了我们以巨大的想象探索的空间。如果想知道这一切的话,还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也许,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三、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火星,对太空有了更多的兴趣,说说,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2、交流。分组(可以把学生分成“火星组”“月亮组”“九大行星组”“太阳组”“银河组”等),开展网上知识浏览后交流。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每个成员应该浏览不同的网页。

四、指导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1234567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7 克隆之谜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指板书“克隆”,引导学生激疑提问。
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在“克隆”二字前加上怎样的词语描述,学生练说。出示理解“奇妙的”三字,(稀奇而巧妙)不读全文,你们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自学并划出有生字词。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诱人
2、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交流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结合。(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学生归纳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归纳。

三、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段落。

四、作业。指导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指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1234567
(2)班内开展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四、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五、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分类别
     无性繁殖    7 克隆之谜      造福人类    举例子
                                             下定义
              培育      培植       挽救

习作2 修改《拔河》
教学要求:

1、能通过阅读作文《拔河》及老师的批语,明确作文怎样做到言之有序,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2、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对作文《拔河》加以修改,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教会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举行一次拔河比赛。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回忆拔河场面,再现当时情景。
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
老师导入:有一位同学也参加了一次拔河比赛,并写了一篇文章,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老师板书课题,揭示本次习作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发练习纸,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
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1234567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写在该页侧的眉批栏中;“总批”一般用以指出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等整体方面的优缺点,写在文章的后面。“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改掉拿到作文本只看等第,不看批语的坏习惯。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文章如何修改,可用钢笔在练习纸上作适当批注。
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组织交流。
老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老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是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受益。
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附:课堂练习纸
提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学会修改文章。请你把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书上老师给这位学生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改(右侧可作适当批注,修改中添加的部分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拔河
    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高兴得中午饭都没吃好。妈妈说:“你不好好吃饭,怎么有劲拔河呢?”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老师把班同学分为两队,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力气。
    一条大粗绳子压在操场当中的两条白线上,绳子中间扎着一块红布条儿。谁能把绳子当中的红布条儿拉过*自己一头的白线,谁就赢了。
    “预备!”裁判员大喊一声。双方队员抓起了绳子。
    “嘟”哨声响了,比赛正式开始。我们双方互不相让,使尽了吃奶的力气向后拉。红布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又向对方一边移。拉拉队为我们加油。
    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对方移动,我们怎么也拉不过来了,我们输了。
    交换场地再战。这次我们吸取了失败的教训,由汪强喊号子,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我们终于胜了。
    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说:“这项运动,体力消耗很大,不能再战了,过几天你们再比吧。”

练习2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1234567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播放“神舟5号”或“神舟6号”发射升空的场景。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通过比较得出什么情况下用“看”或“紧盯”更合适。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分别选用几个所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4)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读题的五个词,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仔细阅读句子,尝试填空。

(3)师生评议。

4、教学第四部分。

(1)自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结:这些用法是古代的用法,但当代仍然经常使用,需要掌握。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查查字典。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讨论交流成语的意思。

(4)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指读、齐读、指背、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3)让学生说出哪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均匀。

(4)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语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临慕、描红。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

(1)展示优秀作业,师生评议。

(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分组畅谈: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分别就未来的衣食住行畅谈。

(2)分组推选代表上台说说,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3)师生评议。

3、反馈。

(1)评议后各组再次准备并推选一名上台说说。

(2)评议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欣赏,并谈谈感受。

2、指导。

(1)师范写“工”、“母”的书写方法。

(2)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再指导。

3、练习。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79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