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_《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7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8-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情景说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册教材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在我国的东南海上,有一座美丽而富饶的岛屿,它也堪称我国的第一大岛,你们知道是什么岛吗?

    (台湾岛。)

  2、对,是台湾岛!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两岸人民的亲情血浓于水,虽然有一些险恶势力妄想称xx,但这丝毫不能阻隔两岸人民的深情,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感受海峡两岸的深情。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正确。

  3、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4、分组学习讨论。

  5、全班交流:

   ⑴ 指名认读生字,词语。

   ⑵ 分段读课文。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三、自主阅读,体会感动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台湾与大陆之间真实故事,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感动,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大家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还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然后交流。

    学情预测:

    (学生可能提出的体验点。)

   ⑴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余震中随时会有危险,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没有为自己着想,只想着快点抽取骨髓。)

     这段中的“突如其来”是什么意思?面对突如其来的余震,李博士和捐骨髓的青年为什么还这样沉着,安定?

   ⑵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对白血病,唯一救治的办法是骨髓移植,小钱能找到合适的骨髓,令人感动。)

   ⑶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不顾自己家人的安危,一心想着捐出骨髓,挽救小钱的生命,令人感动。)1234

   ⑷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个小时。……和当地的医务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李博士几乎是24小时连续工作,为了挽救小钱的生命不顾劳累,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3、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以上体验,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感悟。


四、总结

  在救助小钱的过程中,有许多感动我们的地方,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出我们的感动之情吧!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在这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地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峡两岸的深厚情谊。


二、走进文本,感受生命之危

  1、自由读课文1~2段,读后说一说此刻你眼中的小钱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交流。

    (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只有18岁,患白血病,生命垂危)

  3、出示句子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4、教师引导:

   ⑴ 感悟18岁:同学们,你们向往18岁吗?在大家眼中,18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8岁是走向成熟的年龄,18岁就属于成年人,18岁正是美好人生的开始。)

   ⑵ 引导感情朗读:18岁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然而小钱却……(引导学生读描写小钱的句子)读到这里,你的 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⑶ 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即将凋零”的含义。

     (读出“痛心、惋惜”的感情。)

   ⑷ 带着对“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的理解,再读描写小钱在病床上的句子。

  5、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痛心、焦急。是呀,对白血病这个难治的癌症,唯一的办法是进行骨髓移植,而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大约在十万人里才能找到一个,也就是说救治小钱的机会只有十万分之一。这对于才18岁的小钱来说,怎能不让人痛心、焦急?小钱能得救吗?


三、自主阅读,感悟两岸深情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有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正等待抽取骨髓,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他在捐献骨髓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2、生自由读课文。学情预测:

   ⑴ 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⑵ 家人知道后会反对;

   ⑶ 此时有余震发生。

  3、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让这位青年放弃捐献骨髓,但他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读课文4~5段。

    (自由读,指名读。)

  4、引导换位思考:

    我们知道,捐献骨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都认为捐献骨髓会影响自己的健康,难道台湾青年不担心吗?而此时正有余震发生,他不怕吗?假如你是那位台湾青年,此刻你是怎样想的呢?

  5、师深情朗读: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1234

  6、指导朗读:

    这位捐献骨髓的青年,不知道他的家人在地震中怎样了,也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同意他捐献骨髓,更没有担心正在发生的余震,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抽取骨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决心!小钱能不感动吗?我们能不感动吗?把我们的感动之情读出来吧!

    (有感情地朗读3~5段。)


四、合作探究,领悟桥之含义

  1、在大陆,有一位青年急需骨髓,在台湾,有一位青年捐献骨髓(画图板书),是谁在这茫茫的海峡上架起了桥,让这救命的骨髓到达大陆?

  (?)李博士等

小钱──台湾青年

(李博士,医护人员,朋友,父母,为小钱的病努力的人们等)

 

  2、在这些人中,课文重点写了谁?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3、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李博士为救小钱,付出了许多努力?结合句子理解 “沉着”“奔波”等词。

  4、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表:

    9月22日早晨7点 抽取骨髓

  9月22日上午 从台湾赶往香港,再到杭州(历时十几小时)

  9月22日晚上 到达杭州,连夜做手术 

    看到这样一份工作表,你想到了什么?

  5、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段话,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

  6、救助小钱的过程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过程,除了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有海峡两岸的很多人付出了努力,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关心,所以,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道长长的海峡,尽管还有一些人为的阻隔,台湾和大陆还没有通航,但还是不能阻隔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正是海峡两岸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⑴ 现在,你对这座“生命桥”有什么新的认识?

   ⑵ 你是怎样理解“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的?

   ⑶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台湾人民说?有什么话想对大陆人民说?有什么话想对世界人民说?


五、拓展延伸,升华思想感情

  1、一年以后,小钱康复了,假如有一天他和那位捐骨髓的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进行大胆的想象。

  3、自由表演。

  4、你认为这个场面感人吗?请把这个场景描写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之后再对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使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1234

  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最感动的地方,了解小钱生命的危险,另一方面感受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高贵品质。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其次,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最后,文中设计了几处引导想象的地方,如“小钱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你想对台湾人民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专家点评】

  本文是反映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文章,其人文性较强,教师始终坚持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去感悟这种人文性,所以读得较充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注意了知识积累,如“即将凋零”“突如其来”等这些词和一些体现情感的句子,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正好体现了课文的特点。另外,从课程的流程安排上看,“由读会课文到读懂课文到体验情感,再到表达心迹”形成了一个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体系,其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陈高明)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74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