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
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
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
3、齐读第10、14、17段。(适当鼓励学生)
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
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案例背景: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仅仅*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术中网络知识以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展现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广阔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谓“一拍即合”,势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讲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本文通过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列宁果断地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小路的危险,使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文章巧用对比赞颂品格,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和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说明列宁的无所畏惧和意志坚定。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质疑解疑,知识的呈现随着解疑完成。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章人物形成共鸣,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体验。1234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艰难和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回避他们,应该挺身向前,战胜他们。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列宁为什么两次走过那条险路。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情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读了登山的故事,大家都为这句话所感动。课件出示: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句话。
(二)、质疑探究
1.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2.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3.学生合作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画简笔画、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或两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语句,
●预计学生朗读的重点句子有:(课件出示)
①“巴果茨基就朝危险的小路走去。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等词句,体会了小路狭窄危险的程度。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做如下点评指导:
☆听听你的朗读能不能使同学们感受到小路的危险和心中的紧张?
☆大家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吗?你能再试一下吗?看来你是感受到了!
☆谁也能用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请注意你的背后悬崖,你的脚下是深渊,小路只容你一只脚。
【引领学生对文句的感受来进行朗读的指导,而不从朗读的纯技巧上去处理,从而读出自己的理解来,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读出自己的心情来,读出自己对人物想说的话语来。这才是朗读指导的正轨。】
②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回过头来一看,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因为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课件出示)
(有了以上阅读感悟的基础,学生自然会抓住“舒了口气”“吓得他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等重点语句,体会当时心情,进行合作交流。)
③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课件出示)(“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表现了小路的狭窄。)
b.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可以让学生演示巴果茨基走过险路的情景:把这黑板看成是高山,讲台边缘是小路,下边就是万丈深渊。)那一组来试试?
大家给评一评演得怎么样?
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表演者是否小心地低头看路。如不是,问问能这样做吗?为什么?1234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
c. 画简笔画,认识小路的险。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数分钟后,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d.接下来,采用设置假设问题的方法,加强情感体验。
如果列宁一不小心,就会怎样?
学生会猜想:会落入万丈深渊;会摔得粉身碎骨;会毫无生还希望……
师:听了你们的体会,我觉得这条路真够可怕的!
4.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此段。
5.学习观看日出部分
⑴ 走过险境,向上攀登,出现在眼前的是壮丽的日出景观。
此时播放日出美景课件,激发学生情感。
⑵ 继而,设置逆向问题,进一步引发对中心的思索。
如果列宁当时避开这条临近深渊的险路呢?
鼓励学生抒发感受,进行创意表达。使学生领悟到只有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⑶ 教师总结: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列宁此时的心情我们最能理解。
(课件出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道柔和的阳光,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发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这时,好像是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辩论升华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而且是两次,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经过了前面体会文本的情感积蓄后,设置了辩论赛,此时此刻他们急需表达内心的感受,并通过辩论来进一步完成了自己和文本的对话。】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想象列宁第二次毅然走险路的样子,写一写。
【填补课文的情节空白,围绕“毅然”写一段话,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提高其表达能力。】
2、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课上好了,不等于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到此就结束了,对于登山这样的课文来讲,其中情感的陶冶不是一节课就能领会尽然的,在“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里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个性化阅读感悟的空间。】1234
六.板书
去 要走险路
登山 锻炼自己的意志
来 还走险路
案例反思
本课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并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使各环节严密紧凑,而又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画简笔画、讲体会等途径感悟文章的内蕴,并很好的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了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239.html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在实践中养...
-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会补充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
-
《番茄太阳》读后感|《番茄太阳》说课稿详细阅读
本说课稿着力研究如何在说课稿中体现教材解读的深刻与独到、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教学方法的巧妙。我以番茄太阳这课为例,说明如何做到上面几点)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本文以“我”...
-
文成公主进藏教案|文成公主进藏教案详细阅读
课前,幻灯自动播放西藏风光;师生交流。(略)一、造情,质疑,揭题。师:西藏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信奉佛教,所以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都供奉着许多神的塑像。可是,在这里还供奉着这样两尊人的塑像:一位是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还有一位是唐朝的文成公主。板书“人”。...
-
部编版《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_《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2、通过分析语句,体会内在含义。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
[《快乐的足球赛》诗歌短文]《快乐的足球赛》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认读四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裁判、暂停、捧腹大笑、摔跤、前锋”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举例说明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联...
-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阅读答案|12、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昏昏、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这一中药麻醉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悠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的思想感情。4、想像华...
-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知识|《比金钱更重要》教学设计之五详细阅读
教学要求 1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主人公诚实待人的美德。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理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含义,体会主人公诚实、信任的美德。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
-
听课札记是什么意思|听课札记 《徐悲鸿励志学画》详细阅读
font size=6>听课札记 《徐悲鸿励志学画》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6 by 小蒋老师 发表 教例:《徐悲鸿励志学画》 师:徐悲鸿了励志学画,那他立下了什么志向呢?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
【《九色鹿》缩写】听《九色鹿》详细阅读
font 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3 听《九色鹿》 □听涛看雪 发表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