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教学设计一等奖]《纪昌学射》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篇幅短小,语言直白,粗粗一读,觉得学生没什么好学,单单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读一两遍肯定了解了内容。这样的一篇文章,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我处在困惑当中。经过几番解读,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纪昌“练眼力”部分。不管是写作篇幅还是对寓言寓意的昭示,这一部分都毫无疑问的应该成为学生研读的“主阵地”。
  教学的大方向定了,于是对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如何操作,就成了关键性的一步。
  我对文本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发现这两个自然段的写作结构上有相同之处,结合这次调研活动加强有效朗读的要求,我以“导放式”理念大胆地设计了第一套教学方案:
精读“练眼力”,导放式探究文本
  1、纪昌学射,他学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板书:练眼力 开弓 放箭)
  2、引导探究第一部分“练眼力”:
   ⑴ 模拟问话提升阅读质量:
     关于练眼力,飞卫怎么跟纪昌说的?
     (指名学生读飞卫的话。1~2名)
     我想替纪昌来问问师傅:为什么不能眨眼睛?真的一眨都不能眨吗?
     师傅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说课文中这番话时,把你的意思强调出来。(指名1~3名读,齐读)
     (随机板书:牢牢地盯住____不能眨一眨____!)
   ⑵ 演示,朗读,对话三维体验练习之艰辛:
    ① 纪昌听了师傅的话后怎么练的,我们去他家看一看。谁来读读纪昌练习的话?(指名一生读后齐读。)
    ② 请生上来演示:
      (请高矮二生上台,面朝学生,高生站后面,做织布机的梭子穿梭动作,另一生生练眼力)
      看见过梭子吗?梭子是织布用的工具,形状像小船(板画),中间空心。
      (对前生)纪昌,你知道练习要求吗?
      大家都是师傅,根据你的要求,给他提提意见。
    ③ (朗读训练)纪昌记住了师傅的要求。眼睛──
      纪昌一遍又一遍地想起师傅的要求。
    ④ (采访纪昌,展开对话):
      纪昌,练眼力累吗?
      作为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预计:
      (劝阻型):
      夫君,学射箭练眼力那么辛苦,你就休息一下吧!
      夫君,你就别练箭了,你种田我织布,日子也能过呀!
      (鼓励型):
      夫君,你再累也要坚持,家里的一切你都不用操心,有我呢!
      夫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射箭能手,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不怕苦不怕累。
      纪昌会怎么回答?(前生不行,就请代言人)
      不行,不努力练习,我怎么能成为一名射箭能手呢?
      夫人,大丈夫应该胸怀大志,干一番大事业,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射箭能手!
      谢谢夫人,有你的关心,我就放心了。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让你失望!
      谢谢夫人,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成为一名出色的射箭能手!
    ⑤ 换说积累句式:
      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纪昌几乎天天这样练。两年以后,一起读──
      纪昌的本领怎么样?
      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就是本领练得──就是──
      (板书:就是……也不会……)
      是啊。咱们班中也是人才辈出,有小书法家,小画家,小作家等等。谁也能够用这样的话来形容这些同学?
    ⑥ 齐读全段,重温语感:
      看来,这些同学也象纪昌一样下了不少的功夫。咱们带着刚才的朗读经验、学习体会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123
  3、放手自学第二部分“练眼力”:
   ⑴ 引导发现结构相似点:
     同学们,第二部分写“练眼力”其实跟第一部分的写法是差不多的,你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板书:提要求____练眼力____出成果)
   ⑵ 自由练读:
     请大家带着上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己练读或两人、三人练读。
   ⑶ 朗读反馈:
     (每组三名,指名一组读,请生点评谁读得最好;再自由指名三生读,点评并解决重点词词义)
     是啊,“极小”和“很大”这是一组对比,他读出了两者的差距。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是怎样地看啊?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纪昌整整看了三年,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板书:竟然)
     要知道古时候的车轮比现在的轿车轮子要大多了。
     (对第三位学生)你觉得读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你再读读;大家也读读。
     在这份设计中,我主要利用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的特点,先导后放,在“导”部分,我努力做足文章──先读后演,读演结合,对话促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多读,试图使浅显简短的语言丰满、灵动。学习第一部分“练眼力”后,第二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运用第一部分所学的方法自学文本。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开始试教。课堂上,学生基本达成了我预设的目标。然而,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有“串糖葫芦”的感觉──以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地学习文本,有内容可生发的地方,就“膨胀”一下,无内容可学或弱处理的部分则一读而过。看似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其实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听取了听课教师的建议后,我再次对文本做进一步的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上一设计中,我始终没有一处启发学生质疑思考的地方,一直以教师的牵引一路走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否能以一大问题统领,变演绎为探究,分分合合,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有了第二套改进后的教学方案:
精读“练眼力”,比较式探究文本
  1、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那些自然段?
  2、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⑴ 引导激趣写纪昌“练眼力”的这两个自然段,其实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来练练大家的眼力,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⑵ “提要求”部分:
     (指名一生读飞卫的话)
     师傅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读课文时,能不能把意思强调出来?(指名1~2名读,齐读)
     (随机板书:牢牢地盯住____不能眨一眨____!)
     第二次提要求,谁能把飞卫的要求读得更清楚?
     (指名1生读,齐读)
     是啊,“极小”和“很大”这是一组对比,他读出了两者的差距。
     (板书:极小 很大)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⑶ “练习过程”部分:
    ① 比较比较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从那些字词感觉出来的?123
      (随机板书:注视 聚精会神地盯)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是怎样地看啊? 
      各指名1~2名学生读,男女同学比赛读。
    ② 创造情境,展开对话:
      你说,纪昌练眼力累吗?
      作为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提示:那是妻子对丈夫的劝阻,可能妻子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
      预设:
      (劝阻型):
      夫君,学射箭练眼力那么辛苦,你就休息一下吧!
      夫君,你就别练箭了,你种田我织布,日子也能过呀!
      (鼓励型)
      夫君,你再累也要坚持,家里的一切你都不用操心,有我呢!
      夫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射箭能手,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不怕苦不怕累。
      纪昌会怎么回答?
      不行,不努力练习,我怎么能成为一名射箭能手呢?
      夫人,大丈夫应该胸怀大志,干一番大事业,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射箭能手! 
     谢谢夫人,有你的关心,我就放心了。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让你失望!
      谢谢夫人,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成为一名出色的射箭能手!
   ⑷ 学习“结果”部分,理解破折号,换说积累句式:
     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纪昌几乎天天这样练。两年以后,一起读──
     你是怎么理解“到家”的?是回到家的意思吗?
     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都是指本领练得──(相当到家)具体说明一下,就是──
     你觉得纪昌看虱子的本领到不到家?谁也能够这样来具体解释一下?
     纪昌的本领相当到家了──
     但是,第三自然段中是这样写的吗?一起读读课文中的话。那只小虱子──
     虱子多少大?车轮呢?
     纪昌整整聚精会神地盯了三年,一千多个日子,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板书:竟然)
     你觉得读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练到这种程度,纪昌用竹篾做弓,蚕丝当弦,绣花针是箭,看准虱子射过去,发现针穿透了虱子的身体,绑虱子的头发丝儿却没有断。这就是流传的“纪昌贯虱”的故事。
     (副板书:纪昌贯虱)
   ⑸ 复述“练眼力”部分:
     请大家自己选择其中一个练眼力的小故事,读一遍,再看着板书试着说一遍。
     (请2生分别说一个小故事)
     这份设计重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比较异同中深入学习文本──不仅练习朗读,还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而且降低了对课文复述的难度。这样的教学设计力图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脉,更加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处在积极思考状态,自主、深入的解读文本,朗读非常到位。“遗憾永远随实践而存在。”由于设计不是非常成熟,尤其是部分引导语过于罗嗦,指向性不明,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揭题时对“文眼”一词的引入认识上也有失误,最后寓意的揭示也显得有些突兀与灌输。
     本次教学中肯定还有更多的不足,期待同仁指点,让我有更大的进步!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43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