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庐山,一同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
    1、庐山的云雾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师:是呀,庐山的景色多么秀丽啊!庐山都有什么景色?
      师:是呀,庐山有高山,幽谷,瀑布,溪流,云雾。
    2、谁愿意读这句话,读出庐山的景色秀丽。
    3、在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云雾。从“尤其”可以知道。(回答完整)
      师:是呀,一个“尤其”写出了作者对云雾的情有独钟。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变幻无常、神秘
      师:是呀,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谁还想来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我们一起读。
    4、同学们,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呀,多么神奇、多么奇妙的感觉啊,谁想读好这两个词?谁想读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两句话的?
    5、庐山的云雾举世闻名,正是有了这变幻无常的云雾,庐山才更有了神秘的色彩,这云雾多神奇美丽呀!(板书神奇美丽)
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自由地朗读课文2、3自然段。
    二、整体感知“神奇”:
      师:那么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板书)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庐山云雾这两个特点的?
      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像这样能够概括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围绕一个中心去写,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板书)
    三、品“千姿百态”: 
    1、(理解千姿百态)那同学们,你喜欢千姿百态的云雾吗?那我们赶紧睁大眼睛,去欣赏那美丽的云雾吧。
      预设:1欣赏了云雾,你有什么感受?云雾真美啊!姿态真多啊!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预设:2欣赏了云雾,你又有什么感受?云雾千姿百态。云雾姿态各种各样,各不相同,这就是千姿百态,谁想读一读这个词语?你能给它找个孪生兄弟吗?——姿态万千(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1234
    2、(借画品动词)
     (1)师:那么书上写了哪几种姿态的云雾呢?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喜欢哪种姿态就多读读哪种!(课件出示四座山峰)
     (2)师:共有哪几种?(4种)你最喜欢哪种?你呢?同学们各有所爱。老师想请四位同学上黑板画画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画一画。
     (3)同学们请看,台上的四位小画家已经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吗?(师生共同评议画,学生指画说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4)师:作者描写云雾由山头写到山腰再到山谷最后到山峰,可见作者的观察是有序的!那么同学们,这儿有四个词,谁来读读看?笼罩、缠绕、弥漫、遮挡,你能帮它们贴到对应的图上吗?(指名贴)
     (5)师:同学们贴对了吗!看来你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些词,那你能把这些词放入句中读好吗?
(指名读2人,评价:云雾的姿态真多,真神奇啊!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云雾笼罩山头、弥漫山谷的景象。)
     (6)还有谁想读,举手的人一起读!
    3、(品比喻)
      师:同学们,庐山的云雾确实非常漂亮、神奇,但作者的语言文字更美!美在哪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全段】指名读——指名说(作者运用了比喻,把云雾写得更加形象更美了!)
     过渡:是啊,4个比喻就将庐山的云雾写得千姿百态,让我们体会了它的美丽神奇!那你能美美的读读吗?
      指名读(2人)评: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顶顶白色的小绒帽;这样的天气戴上小绒帽一定很漂亮!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真是广阔无垠的天幕!
     a【出示课件,已去掉了像什么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你们想把它永远记住吗?同学们,那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了,这个你会填吗?自己先试试。
     b【出示课件,已去掉了方位词、动词、比喻句】
      师:真厉害,现在难度提高到十级!你还敢挑战吗?
      指名填(评:背得正确流畅!你真是个小小记忆王!)
     c【看图背,出示课件】
      师:现在难度提高到五十级喽!还有谁敢挑战?哇!这么多人,我们一起背。
    四、生自学“瞬息万变”: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读——画——品——背”的方法领略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神奇特点的,你能根据提示,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它的另一特点吗?同座位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出示自学小提示】:
     1、读第三自然段。
     2、画出中心句。
     3、联系上下文理解“瞬息万变”,画出具体描写云雾瞬息万变的句子。1234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
    【出示第3段】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师:你画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段的构段方式同第二段一样同样是—总分(指板书)
     2、谁理解了“瞬息万变”的意思?(生说,就是指云雾变化特别快)其实瞬息万变还可以通过拆字的方式来理解:你们看这个“瞬”字是“目”字旁,跟眼睛有关,一眨眼的时间,而“息”就是喘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眨眼,一喘气的功夫,云雾就万变了,快不快?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评:谁能读的更快点!)
     3、那么文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云雾“瞬息万变”这个特点的呢?
     生: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师:你觉得它变得——特别快,从哪些词看出?(刚刚,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是呀,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
     云雾变化得既快又多?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过得快的词?(刹那间、转瞬间、眨眼间、一转身)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感受到云雾瞬息万变吗?
     指名读2人评:你读出了一缕轻烟的缥缈;你读出了九天银河的壮观!
     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云雾变化之神速!你可以被评为朗读小能手啦!
     师:仅仅是文中提到的这些变化吗?你从哪儿看出来了?
     生:还有很多!因为末尾还有个省略号!
     师:你真会学语文,不仅关注了语言还关注了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帮作者告诉大家吗?请大家按这样的句式同座位互相练一练!
   (1)刚刚还是……顷刻间就变成了……
   (2)明明是……转瞬间就变成了……
   (3)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课后把你们说得写下来,你们也将是一个出色的小作家!
    五、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手指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庐山的云雾真是神奇而美丽!难怪作者要发出这样的惊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板书)谁来说说看?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留恋得忘记了回去;依依不舍、恋恋不舍、乐不思蜀
    2、这么美的庐山,你舍得回去吗?(不舍)再读,读出你的不舍之情。
    六、知识拓展
    1、有了这云雾,庐山更美了,不仅作者喜欢庐山,古人也很喜欢庐山,还写了许多关于庐山的诗歌,被我们尊称为诗仙的大诗人——李白,就写了一首《望庐山瀑布》,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写了一首《题西林壁》。1234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七、小练笔(当堂反馈,如时间不够,可先说一两句)
    八、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齐领略了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还学会了一个新的构段方式—总分,试着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材简析与教学思路:
    《庐山的云雾》是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奇幻与神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理解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事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抓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九、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131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