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课程整合》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所得 邮编130041 长春市第103中学 王秀海 张雪梅 现实生活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中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我们开始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我们觉得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至少应遵循这样的教学原则:把握教育的本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透彻理解语文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站在全景式的科学与艺术面前,以本学科特有的角度和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适应个体在网络与学科整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特征与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特点相整合。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指导理念: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较为典型的课例是《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例展示了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思索,进行了更多的尝试。《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可以这样呈现出来吗?倾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有狂飙式的流动和不受羁绊的想象:优美的旋律、不尽的话题、伟大的力量、永恒的创造……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外貌描写,人物的精神,还有贝多芬的艺术流派和历史地位……人类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初中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语文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那种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心灵失去想象,把他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语文教学怎能提高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学生不断的积极参与,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才会有意义。以自己感性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去品味、去探究,用自己的生命和最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去建构人生历程。这是我们对《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朴素的建构主义理解。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拓宽了学科教学的视野和手段。 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的翅膀,《音乐巨人贝多芬》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㈠教学设想:从音乐与文学的角度入手,聆听贝多芬音乐,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观念和方法;阅读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了解他在音乐史上和人类心灵史上的巨大意义。学生在音乐与文学传记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体悟到音乐巨人不朽的旋律的丰富内涵。在人生的道路上,审美与哲思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宝贵财富。个性在审美和思索中自由地张扬!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主页,设定不同的信息模块,把不同主题与相关网站的网页链接。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由此可以获取信息。学生在感知、协作中进入网上主题探究室交流;之后再感知,进入网上“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主题论坛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听大师音乐,写下心灵随笔,进行内在的意义建构。在教学网页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由、高效地学习和交流,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方式尽在其中。学生进行的是开放的阅读,立体的阅读。㈡教学实施: ⑴确定课题 提出问题:从以审美扩展人生空间、促进人生发展入手,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协作研究,确立研究课题。 ⑵、搜集信息 模块分类: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贝多芬,为适应学生围绕一个目标,进行自由、高效地阅读,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主页“《音乐巨人贝多芬》”。这是一张色彩鲜艳和谐的幻灯片,伴随着《月光奏鸣曲》,从视觉、听觉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其中设定不同的信息模块——“肖像”、“生命历程”、“心曲”(曲目)、“心灵鸡汤”、“文学画笔”、“你说我说”、“相关站点”、“搜索工具”,可以点击进入相关网站的网页获取信息。并在“生命历程”、“心曲”、“心灵鸡汤”和“文学画笔”模块中建立相应主题交流室链接。在“你说我说”模块中与互联网上“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主题论坛链接。调动学生审美兴趣,初步整体感知贝多芬,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模块深入了解贝多芬的某一个侧面。 ⑶、协作交流, 初次整合:自我选出每个主题交流室的协作学习小组组长。在他们的主持下,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内进行初步交流。同学们以一种亲切的方式走近“贝多芬”。组长组织同学评选出有见地的发言,向全体同学汇报。贝多芬又贴近了同学。 ⑷、网上交流 再次整合: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发布讨论会海报,期待广大网友参与关于贝多芬的讨论。请同一话题的学生自由组成网上发布小组,在“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主题论坛发表对于贝多芬的认识。与爱乐网友交流。 教师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适时的发表自己希望学生关注的话题、技巧、人物、曲目……以谈话引导讨论。 ⑸、内在建构 多元整合: ①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写下心灵随笔,在网上展示。孩子们对贝多芬逐渐深入的理解震动了我们的心灵。例如有一位署名为落木萧萧的同学写到:聆听贝多芬 草地上荡过,最柔和的风;湖面上飘落,悄无声息的雨。真诚地对世界宣告:我们并不高于自然。然后,投入自然的怀抱中,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海风唤醒四季”,在风中快乐的奔跑,清新、明快。 渐渐地,乐曲柔和了下来,但全然没有妩媚、温存、飘逸,像在驻足观望。理解着自然的广阔和深远,博大与深沉,向一切的美好发出爱的呼唤。一颗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心仍在跳动,跳动在这鲜活的空气中……此时此刻,我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在真诚地接受着这份天真,这份含义深远的天真…… ②、学生阅读网友回帖,交流自己的体会:关于贝多芬、关于音乐、关于文学传记、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教师友好平等地参与。我们的网上交流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得到了天津音乐学院的周小静教授的热切关注。给他们发来了几个帖子,如:真好啊!祝你们的讨论会成功!我有个想法,这就是不要把贝多芬神话。他是人类中的优秀者,而我们每个人心里也都有着和他一样的感情、理想、勇气……当我们听优秀的的音乐、读优秀的书,和优秀的心灵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多好,我们会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对于孩子们理解贝多芬,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是极好的指导。让他们感到兴奋与自豪。交流更踊跃了,思考更深入了。比如一年五班的陆黎同学就在网上写到:我有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的音乐界里,贝多芬是否还会存在于人们心中,贝多芬的音乐是否还会流行?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 请各位多多指教! 我们感到欣喜,也在思索:直接说告吗?还是启迪孩子们不断感悟贝多芬追求光明,勇敢抗争,充满创造力的一生?我们选择了后者,在网上回答到:陆黎同学的疑问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过解决这疑问的最好方法是,我们怎样去抓紧时间聆听大师的音乐。否则总有隔雾看花的疑惑。重要的是去感知。不知道,这种理解对不对。所以,我对贝多芬不想做切割式的分析。我想更多的是抓紧时间去用一辈子听音乐。爱这个网站吧,从音乐开始。把音乐、还是音乐、然后是文学当成走进贝多芬的灵魂的方式,行吗?课程结束了,有关贝多芬的讨论仍在继续。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仍在继续。网络上的探讨还在进行。由此想到了更广阔丰富的古典音乐天空,“我们意识到积累音乐艺术感受的重要性,所以想请网友为学生的假期开一个古典音乐欣赏清单, 从曲目、电台和电视台的专栏(最好有时间表)、书籍、碟片、音乐熏陶的渐进方式等等方面帮助我们,以便为学生打下音乐审美的底子。” ㈢教学反思: ①感知在这一课尤其重要。聆听音乐,写下心灵的随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现在走进音乐,走进大师的好方法。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和人格的讨论,像网友所说“我想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够努力地学会真诚,持久地保持真诚,努力地学会真诚地思考,持久而真诚地思考……慢慢地他们会从音乐中感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东西,也会开始思考和容纳新的东西。‘刻意为之’不是可怕的事,可怕的是‘伪饰而为之’。” ②网络学习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不减,能力明显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积极性的变化。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学习如何交流、合作、生存、做人。开放地综合过程促进了多元整合的实现。 ③开发课程资源要充分研究网络资源的可利用性。教学设计是成功设计网页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交流心态,在于网站和交互方式的选择。教师的平等参与形成了指导教学的友好途径三、现在我们认识到教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教学设计者对于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和多角度的认识,教学目标 的最终确定;同时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设计者对网络基本教学模式的认识。建构主义在进行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力和问题成功解决所需的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等方面是有效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拥有乐趣。学生才会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我能学”的转变。教学设计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应该是开放的,给学生更广阔的审美、思索和交流的空间。教学可以尝试突破基本模式,大胆地设计一些变式。目的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 改革更高的目标。”-
语文教学的个性原则|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张扬详细阅读
一、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1.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有个性。这是个根本,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常常想着创新;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书本、挑战共识、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个性。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
-
在机关实用文体的写作过程中|写作的一般过程和文体写作的一般规律详细阅读
.审题.立 意 .构 思 .选 材 .组织材料.开头与结尾.记叙文写作 .说明文写作.应用文(1) 内容要有重点,感情要真挚。.读后感...
-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详细阅读
■陈钟梁□方有林□方:陈老师,2001年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改以前长期使用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名称,对这种变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必然性如何认识?■陈: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可以追溯到1995年人教社在武夷山召开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思想,比如说对语文学科的定...
-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详细阅读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公认的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 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也正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 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
- 详细阅读
-
【初中文言文利用对举方法识记字词】初中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详细阅读
(一)《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有]构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评价体系详细阅读
要:唯物辩证法认为,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在经济领域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了经济活动的顺利发展和不断地延续,可见在物质领域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适合的;同样的道理,作为人类精神领域一员的语文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可行的,它也必将促进教学活动的进展顺利。《基...
-
【语文阅读方法指导】语文“阅读指导与研究性学习”初探详细阅读
三明四中:陈珉随着课改实验的广泛开展和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新教法的科研之花争奇斗艳,五彩缤纷。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内...
-
[文学研究一般研究什么]什么要研究,如何研究详细阅读
中国的饺子文化”“老鼠有决策能力吗?”“蓝鲸生态研究”……这一类的论文题目,请别误以为是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专题,而只是美国小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或许,你会觉得让孩子们研究这些问题太离谱,但是,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的方向……这其中的收获远比仅仅知道教科书上已经阐...
-
[如何引导学生诚信考试]考试,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素养详细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命题思路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鲍国富 课程改革有一年多了,从一年前的课改试卷命题时的迷茫,到一年多来不断的学习、反思,我坚定了一年前参加“晋江市课改优秀试卷”命题时的思路。现在到了八年级,如何在七年级课改试卷的命题思路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呢?这是我参加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