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和策略_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教研室 沈建忠
一、 提问的功能
1、引起学习动机
提问不仅是课堂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手
段。(1)集中注意力;(2)引导学习心智;(3)激发探讨兴趣;(4)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
2、帮助学生学习
提问不应是使学生惧怕的考问,而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1)
提示重点;(2)组织教科书内容;(3)提问还有促进的功能;(4)提问还能探索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扩展学习范围;(5)通过提问诊断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
3、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提问是课堂上的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动的聚合力量。
(1)提问可以使学生得以表现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述。(2)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反应。
4、评价功能
(1)了解学生学习成就,分析其弱点;(2)搜集评价材料,检查教学目标
达成的程序。
5、发问引起反馈作用
学生通过反应与回答,可以获得教师的反馈,帮助学生检查教学成效,建立
积极的自我观念,以供改进时参考。
6、启发学生思考功能
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深受教师发问的内容及方式的影响。(1)教师
提问等于给学生制造问题,教师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机会。(2)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角度,提高思考的层次。
7、提问的管理功能
教师还常运用提问维持教室秩序,使教学顺利进行。
二、 提问的几种主要类型
1、认知性问题。回答时,学生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
2、推理性问题。回答时,学生须对所接受或所回忆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整合。
3、创造性问题。回答时,学生须将要素、概念、已有知识等新组合或采用
新奇、独特的观点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此类问题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4、评价性问题。回答时,学生须先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
5、常规管理性问题。
在新课堂中,教学所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对课堂中的提问无论是功能要求,还是提问类型都需要更新与拓展,提问要为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服务,不断增加创造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使提问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三、 问题编拟的策略与原则
策略:
1、各类问题要兼顾。良好的提问,应包含各层次问题在内,创造性问题仍
须以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为伴。
2、运用有序。各类问题提出之序,认知记忆性问题为先,推理性问题次之,以创造性及评价性问题垫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3、注意语言品质。语言是否清晰,速度缓急是否适度。
4、多数学生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注意反应。
原则:
1、目标明确。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 。
2、切合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3、考虑学生的思路。所设问题要与学生的经验、情趣、智力水平相一致。
4、变换角度。提问要力避直白。直白不能更好地发挥提问的激发功能,直
就是角度固定;白就是语言品质低,思味不足。
四、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1、如何设立提问点
(1)在关键处设点。所谓的关键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的关节点,二是指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所谓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所谓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
(2)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
(3)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处设点。
(4)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
2、注意问题的难度、坡度及密度
解答距,就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
离。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属于“微解答距”范围。第二级,中级阶段,所提问题虽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和翻新,属于“短解答距”范围。第三级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于“长解答距”范围。第四级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范围。
3、掌握发问的时机
(1)在学生自读之前发问。指向性发问,有利于提高自读效率。
(2)在学生自读完之后发问。允许学生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
提出一些诱导性的问题,进行启发。
(3)在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发问。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4)在教室出现议论声时进行发问。教室里有议论声时,说明学生大脑里产生了问题,教师处理有两种办法:一是停止讲课,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的疑难及时解决。
(5)当课堂气氛沉闷时发问。
(6)当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发问。
(7)结课时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生成新的问题,能力。
五、 合理地候答与理答
候答:指从教师发问,指名回答,直到学生开口说话这段时间。(1)候答时
间不宜过短。(2)不重复问题。(3)指名普遍。
理答技巧: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答案或做答后的处理。如直接评价答案、表扬和鼓励,直接纠正错误答案,批评或指出错误。
(1)注意倾听。教师表示关心和重视的态度,对学生有鼓励作用。
(2)给予鼓励。
(3)匡补探究。必要时教师补充说明,使问题答案得以深化和升华。学生答错了,不能简单地中止,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
(4)归纳答案。
六、 提问技能的评价标准
1、提问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紧密结合教学。
2、问题是否有启发性,能否指引学生学习。
3、问题的设计是否包含多种水平。
4、能否把握提问时机,促进思维发展。
5、问题表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简明易懂。
6、问题提出后是否有适当停顿,给予思考的时间。
7、提示是否恰当,能否帮助思考。
8、提问面是否广泛,能够照顾到各类学生。
9、对答案是否能分析评价,强化学习。
10、能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回答问题。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语文味”详细阅读
多媒体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机,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毋庸讳言,有相当多的多媒体教学课,在媒体的使用上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冲淡了语文教学的主题,在一番表面的热闹之后,留下更多的是遗憾。语文多媒体教学相对于别的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具有怎样的特质,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的语文教学改详细阅读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教育如何改革?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发表了深刻见解。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
-
语文新课改的教育理念_探索语文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详细阅读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新教材研究性课题的指出,探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此相适应的,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 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详细阅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将变得软弱无力。情感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1、根据不同作品的类型选用不同的“传情”手段在各个学科...
- 详细阅读
-
走进新课程_走进新课程详细阅读
李瑞耀被专家们称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课程改革已在教育部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2002年9月,华伦中学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
-
自己种的吃起来更香_自己摘桃,吃起来香-------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详细阅读
自己摘桃,吃起来香-------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关键词:跳出教材,角色转换,主体性,自主性,发展,创造 传统的语文教科书却往往只重视学习的结果,或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例子,甚至把好的教材定位于学习语法规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3年,去年开...
-
[创新教育议论文]创新教育浅论详细阅读
安县塔水一中 周义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的邻国日本问鼎2002年度诺贝尔奖时,人们不禁沉思:彼小国都能得奖,我泱泱大国何以堪?怅恨之余,人们再一次将焦点转向我国...
-
[迟雅心理咨询怎么样]迟雅实用学习记忆法详细阅读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向刚毕业的大学生发问,问他们一些在中学阶段曾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比如石蕊、酚酞这两种化学试剂遇酸、遇碱各变成什么颜色?结果绝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由此我们引发出一个记忆标准问题。 衡量记忆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记忆的敏捷性,二是记忆的持久性,三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