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字典说明文】如何使说明文课堂“活”起来

杂文收录 2025-09-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祝陈玲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这是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说明文教学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亦是给说明文课堂注入的一股“活水”,如何提高说明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在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性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各学科教学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手段,那学生还要不要花时间去读书呢?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才能将语文课讲“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大家十分倡导在语文教学中研究语感,培养学生语感。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语感训练多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形象性强、理趣性重的文体教学中受到重视,在说明文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这一环节:一是因为在观念上认为朗读不重要,与考试无关;二是认为就算需要朗读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说明文轮不上。三是说明文文辞相对枯燥,不容易融入情感,调动兴趣,往往教师自己都觉得读起来会索然无味,所以厚彼薄此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说明文貌似容易读,而实际上较之其它文体难读。于是就导致了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完全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多媒体课件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但是若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象、课外资料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加大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整个课堂充斥着技术的要素,反而使语文科的特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尤其是说明文,如果老师备课时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地理课和历史课。其实,在教学说明文时,如果教师不能范读,也可以先借用录音磁带引路,再由学生集体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一篇说明文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语体感等。如教《苏州园林》时,在观看录相后,可以让学生听读和自读时注意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这样,不少学生就能在诵读后概括出文章中用以说明介绍园林、描述形容景物、议论分析原理的写作特点。因此,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人们开始动员身心感官,来回应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作为集中体现书写文化特点的语文课,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并进一步发展,说明文教学亦是如此,授课时依然不能忘了要扣紧语言的要素。
  二、灵活处理教材,注重教学效果
    自从语文学科引进多媒体技术后,教师所设计的课件就变成了教师使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教学素材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讲,多媒体课件替代了传统的图片和传统的黑板的功能,但这仅使传统的语文教育换一个面孔,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又有何本质的区别,无非是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省时而已。所以我们依然要注意到教材才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先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学程序,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订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弄清这篇文章在整个知识序列中的位置,明白文章在能力培养上所起的作用,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处理好疏密关系,在此基础上制作课件,而不能让制作课件的过程来代替备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实际效果。记得我在制作《死海不死》这课的课件时,一开始,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设计成了幻灯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待做完之后自己回过头一看,感觉步骤繁杂且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听取了其他老师的建议,将教学目标 定位于:了解死海的成因,明确说明文的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层层深入的行文特点以及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色后,重新制作课件,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删掉了原先一些非重、难点的内容,而突出了重点的问题,关于死海的成因还剪辑了一段影音录象插入以帮助学生理解。在授课时,学生既了解了常识,又学到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如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文,其生动性、条理性是本文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美的配乐朗读及其丰富自然景观的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可以展示层次清晰的课文内容的投影,引导学生理解说明的条理性;同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自我感受大自然的美。 另外我们还可以大量收集相关的气候知识和地理图片资料。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说明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调用下载教学资源来完成语文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一味地都配上多媒体课件。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同时不忽视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
作用说明文内容简单,注重科学性,缺乏趣味性,远不如其他文体那样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映出对说明文单元的反感,这都造成了说明文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难点转化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现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感知材料的呈现,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
首先、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  课文。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就活跃起来了。导入  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时我先让学生玩了一个接龙游戏,我先起了个头:“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寻找着外星生命。你透过舷窗,看到了美丽的景象——”学生就七嘴八舌地接上这个故事,在大家都发挥了想象力之后,我再引导他们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和大家接的文章作个对比,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高了能力。
其次、将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著作,课文讲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的方法是本文的目标之一,在上完这课之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关于云的谚语的课外搜集,并拿到课堂上交流,增大了大家的信息量。在教《统筹方法》时我参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作者讲一个高深的道理却举一个烧水泡茶的例子?经过讨论大家明确:科学的大道理都是从切近的生活中来的,这样写有利于由浅入深,道理容易让人明白。进而启发: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运用统筹方法的实际事例呢?学生发言特别踊跃。有个同学举了他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每天回家后,有这样几件事要做:洗头,冲凉,洗衣服、热菜,吃饭,默记单词。为了尽量节省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回到家,先把饭菜放进微波炉,然后洗头、冲凉,完成之后饭就热了,吃完饭后洗衣服。这时,头发也干了,而整个过程中都可以默记单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既训练思维,更全面、深切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传达信息的作用,其效果是滔滔不绝地讲析所不能达到的。
再次、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我看过一节课,教师在完成《向沙漠进军》一文教学任务并作了简单小结后,大屏幕显示若干则关于2000年春季沙尘暴数次袭击京津地区的报摘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为治沙工作献计献策,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关“环境保护”的想法。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联系本地实际,写一篇小论文。这样,在多媒体向学生快速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新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构成自己的认识结构,变成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基础举措就是要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模式:教师不再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过程也由一味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努力创造学习者的环境,使学生精神振奋。
    另外,氛围活跃的课堂也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机智、抑扬顿挫的语调、寓教于乐的幽默、求“新”猎“奇”的创造,都有助于我们营造和谐、有生气的课堂氛围。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941.html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语文味”

    多媒体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机,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毋庸讳言,有相当多的多媒体教学课,在媒体的使用上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冲淡了语文教学的主题,在一番表面的热闹之后,留下更多的是遗憾。语文多媒体教学相对于别的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具有怎样的特质,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的语文教学改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教育如何改革?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发表了深刻见解。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语文新课改的教育理念_探索语文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新教材研究性课题的指出,探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此相适应的,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 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将变得软弱无力。情感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1、根据不同作品的类型选用不同的“传情”手段在各个学科...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博大胸怀的名言]以博大的胸怀种一亩田-----浅谈教师人际活动技能

    以博大的胸怀种一亩田...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走进新课程_走进新课程

    李瑞耀被专家们称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课程改革已在教育部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2002年9月,华伦中学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自己种的吃起来更香_自己摘桃,吃起来香-------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

    自己摘桃,吃起来香-------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关键词:跳出教材,角色转换,主体性,自主性,发展,创造 传统的语文教科书却往往只重视学习的结果,或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例子,甚至把好的教材定位于学习语法规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3年,去年开...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创新教育议论文]创新教育浅论

    安县塔水一中 周义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的邻国日本问鼎2002年度诺贝尔奖时,人们不禁沉思:彼小国都能得奖,我泱泱大国何以堪?怅恨之余,人们再一次将焦点转向我国...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 [迟雅心理咨询怎么样]迟雅实用学习记忆法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向刚毕业的大学生发问,问他们一些在中学阶段曾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比如石蕊、酚酞这两种化学试剂遇酸、遇碱各变成什么颜色?结果绝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由此我们引发出一个记忆标准问题。 衡量记忆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记忆的敏捷性,二是记忆的持久性,三是记...

    发布于:2025-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