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海语文中考答案|上海2006年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策略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一水声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2005年中考转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备战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对此试着做了一些探析,供广大师生参考。随着我市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了新的要求:“强化文言文的学习,为促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背景下,我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几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2001年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2004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文言文阅读测试的变化在整体上突出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变”这样一个特色。测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默写部分继续保持S版,H版共同篇目的默写和S版、H版“分叉”选择默写这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解释部分以解释加点词和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的形式出现。试题中这些加点词,一般都是较为常见的和在现今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实词,且S版、H版两套教材共有篇目中的实词。解释文言句子,只是要求“解释”,而不是“翻译”,即在文言句子的理解上不求“字字落实”,只要求理解意义,但对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关键词语是必须落实。阅读感悟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已学过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外浅显语段内容的理解。要求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启示意义。
文言文考试整体趋势是“稳中有进”,“稳中有变”。主要表现为:从2002年起,文言文默写增加了理解性默写的试题。如《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
这类试题仅靠平时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辨析、理解题干的要求。题干对所默写的句子有如下要求: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中国少年”和“龙”;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显现“无限生机”,填空横线及标点符号提示默写部分是含有两个分句的句子;句子必须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符合以上五点要求,才是真正的理解。在2003年中考第4题A组(3):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B组(3):杜甫的《望月》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004年中考第4题A组(3):《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B组(3):《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这类理解性默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在测试背诵的同时也检测了考生平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今后,这种默写试题将会继续延用,但分值不会增加。
第二个变化就是:2003年引进了课外文言文,这一变化必须引起重视。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期”课改教材中也大量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篇目。但是,作为一项全市性的考试,决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要求学生能迁移课内学到的知识,解释常见实词,基本读通语段,理解主要意思,这三点要求其实并不高。2003年的课外文言文《楚人学舟》仅78个字,2004年选文《北人食菱》也只有84个字,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文后还有注解。题型变化也不大,虽然2004年出现了选择题,如第13题,但在设计上还是较为谨慎的,题目中的两个词语都是常见的、考生易于掌握和辨认的。在答题时,考生只要读通选文中词语的意思,“席上食菱”中的“食”显而易见是“吃”的意思,“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为“去除”、“清除”。再将选项中的加点词读懂,由于选项均来自课内文言文,作出准确判断还是比较容易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考试内容肯定仍将延续下去,可能分值会有所提高。这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的命题原则不会变。
为了更好地备考,从现在起,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有意识地做到:
促进积累,提高得分率。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体现中心的重点句、至今仍被人们常常引用的诗句的理解背诵上。
读熟读懂,能准确翻译。努力将课本上的文言文读熟、读懂,最好能做到每篇都能准确翻译,达到看到一个文言实词就能想起最早在哪篇文章接触过,并能对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作者基本情况有个印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在复习中重点关注一下“五记”,即《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四说”,即《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马说》、《爱莲说》;“一论”,即《曹刿论战》;“一表”即《出师表》。这样,就不怕课外文言文了。
专项训练,提高针对性。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历年来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一个重点就是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平时,我们能做一些专项训练,中考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
上海2005年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策略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语文味”详细阅读
多媒体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机,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毋庸讳言,有相当多的多媒体教学课,在媒体的使用上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冲淡了语文教学的主题,在一番表面的热闹之后,留下更多的是遗憾。语文多媒体教学相对于别的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具有怎样的特质,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的语文教学改详细阅读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教育如何改革?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发表了深刻见解。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
-
语文新课改的教育理念_探索语文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详细阅读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新教材研究性课题的指出,探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此相适应的,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 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详细阅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将变得软弱无力。情感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1、根据不同作品的类型选用不同的“传情”手段在各个学科...
- 详细阅读
-
走进新课程_走进新课程详细阅读
李瑞耀被专家们称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课程改革已在教育部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2002年9月,华伦中学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
-
自己种的吃起来更香_自己摘桃,吃起来香-------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详细阅读
自己摘桃,吃起来香-------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关键词:跳出教材,角色转换,主体性,自主性,发展,创造 传统的语文教科书却往往只重视学习的结果,或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例子,甚至把好的教材定位于学习语法规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3年,去年开...
-
[创新教育议论文]创新教育浅论详细阅读
安县塔水一中 周义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的邻国日本问鼎2002年度诺贝尔奖时,人们不禁沉思:彼小国都能得奖,我泱泱大国何以堪?怅恨之余,人们再一次将焦点转向我国...
-
[迟雅心理咨询怎么样]迟雅实用学习记忆法详细阅读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向刚毕业的大学生发问,问他们一些在中学阶段曾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比如石蕊、酚酞这两种化学试剂遇酸、遇碱各变成什么颜色?结果绝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由此我们引发出一个记忆标准问题。 衡量记忆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记忆的敏捷性,二是记忆的持久性,三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