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上海2006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一)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作者:久隆模范中学高级教师 朱寄望
“一水声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2005年中考转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备战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对此试着做了一些探析,供广大师生参考。
随着我市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了新的要求:“强化文言文的学习,为促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背景下,我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几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2001年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2004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文言文阅读测试的变化在整体上突出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变”这样一个特色。测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默写部分继续保持S版,H版共同篇目的默写和S版、H版“分叉”选择默写这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解释部分以解释加点词和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的形式出现。试题中这些加点词,一般都是较为常见的和在现今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实词,且S版、H版两套教材共有篇目中的实词。解释文言句子,只是要求“解释”,而不是“翻译”,即在文言句子的理解上不求“字字落实”,只要求理解意义,但对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关键词语是必须落实。阅读感悟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已学过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外浅显语段内容的理解。要求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启示意义。
文言文考试整体趋势是“稳中有进”,“稳中有变”。主要表现为:从2002年起,文言文默写增加了理解性默写的试题。如《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
这类试题仅靠平时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辨析、理解题干的要求。题干对所默写的句子有如下要求: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中国少年”和“龙”;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显现“无限生机”,填空横线及标点符号提示默写部分是含有两个分句的句子;句子必须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符合以上五点要求,才是真正的理解。在2003年中考第4题A组(3):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B组(3):杜甫的《望月》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004年中考第4题A组(3):《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B组(3):《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这类理解性默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在测试背诵的同时也检测了考生平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今后,这种默写试题将会继续延用,但分值不会增加。
第二个变化就是:2003年引进了课外文言文,这一变化必须引起重视。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期”课改教材中也大量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篇目。但是,作为一项全市性的考试,决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要求学生能迁移课内学到的知识,解释常见实词,基本读通语段,理解主要意思,这三点要求其实并不高。2003年的课外文言文《楚人学舟》仅78个字,2004年选文《北人食菱》也只有84个字,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文后还有注解。题型变化也不大,虽然2004年出现了选择题,如第13题,但在设计上还是较为谨慎的,题目中的两个词语都是常见的、考生易于掌握和辨认的。在答题时,考生只要读通选文中词语的意思,“席上食菱”中的“食”显而易见是“吃”的意思,“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为“去除”、“清除”。再将选项中的加点词读懂,由于选项均来自课内文言文,作出准确判断还是比较容易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考试内容肯定仍将延续下去,可能分值会有所提高。这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的命题原则不会变。
为了更好地备考,从现在起,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有意识地做到:
促进积累,提高得分率。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体现中心的重点句、至今仍被人们常常引用的诗句的理解背诵上。
读熟读懂,能准确翻译。努力将课本上的文言文读熟、读懂,最好能做到每篇都能准确翻译,达到看到一个文言实词就能想起最早在哪篇文章接触过,并能对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作者基本情况有个印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在复习中重点关注一下“五记”,即《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四说”,即《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马说》、《爱莲说》;“一论”,即《曹刿论战》;“一表”即《出师表》。这样,就不怕课外文言文了。
专项训练,提高针对性。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历年来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一个重点就是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平时,我们能做一些专项训练,中考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
上海2005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一)
-
【初中课外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初中文言文翻译解说及课外文段阅读练习详细阅读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任务。通过翻译,可以更加深刻地弄懂文言文,也能锻炼自己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文言文今译有一些要求。 1、 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意 文言文的原意是什么,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表达成什么,不能走样,尤其是不能按照今天理解去翻译。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法律承载道德理念]承载一种理念的题型--中考语文背诵默写题简析详细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的背诵默写题成为承载这种理念的题型。 纵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题,背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一、直接型默写题 这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
-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是什么]谈谈如何确定语文的教学目标详细阅读
作者: 任晓东 最近几年,我在听课时发现课堂教学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这就是在导入 新课之后,教师随即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并围绕教学目标 展开教学过程 。这种模式正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迅速推广,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它改变了原先的那种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收效甚微的教学状况。那...
- 详细阅读
-
2006上海语文中考答案|上海2006年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策略详细阅读
“一水声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2005年中考转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备战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对此试着做了一些探析,供广大师生参考。 随着我市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了新的要求:“强化文言文的学习,为促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
-
语文究竟怎么学|语文究竟该学些啥?详细阅读
近来,有关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新闻热闹非凡: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体育明星刘翔“跨”进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而《狼牙山五壮士》也在网上热传已从上海市的新语文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中删除。这一连串的改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一时间,“语文课本究竟应...
-
[网络上的流行用语]本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详细阅读
网络评选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结果本周揭晓,“偶稀饭”、“弓虽”等语汇入选“十大”之列。这次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是猫扑网和天涯在线在网上联合举办的,据主办方介绍,在几天里有数千网友参与了评选活动。最后得出本年度10个最流行用语分别是:“做人要厚道” (电影《手机》里的台词)“沙发” (指论坛上第一个...
-
学生上网的好处_学生上网:亦喜亦忧的话题详细阅读
张女士近来忧心忡忡,因为她发现15岁的女儿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电脑上写日记,并给日记加了密码。无法得到密码的她忐忑不安。张女士坦言,她曾多次偷看女儿的日记。女儿的日记开始是记在一个普通的本子上,后来换成了带锁的日记本,虽然带了锁,但是张女士说她有一把能打开日记本的钥匙。可是如今面对女儿在电脑上加了密码的...
-
2021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上海2006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一)详细阅读
作者:久隆模范中学高级教师 朱寄望 “一水声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2005年中考转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备战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对此试着做了一些探析,供广大师生参考。 随着我市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了新的要求:“强化...
-
[魏书生教学生写日记]魏书生管理日记-知人 育人详细阅读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耍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 ●彼地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此地的学生;昔日的措施原封不动地搬来教今日的学生,也有可能碰壁。 ●育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