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魅力】以我的魅力丰富明天的个性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育人活动,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个性的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过程。教师个性色彩越鲜明,学生个性的可塑性就越大;教师教学个性越明显,学生张扬个性、勇于创新的能动性就越强。由此看来,弘扬教师的教育个性,是发掘学科个性、塑造学生个性、营造学校个性的关键。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个人的一种魅力,又是他的教学素质、教学境界的一种必然要求。
下面我就诗歌自主课程教学的体会,来谈谈教师个性魅力对学生个性塑造的影响
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炼的语言以描绘形象、反映生活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诗为心声,是诗人对生活个性化认识的强烈宣泄。对诗人思想的理解、对诗歌美的欣赏,无疑也是读者个性展示的过程。
如何展示读者(学生)的个性?老师的个性引导最为关键。富于情调、抑扬顿挫的授课语言,有利于创设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学生喜欢听有个性教师的语文课。教师授课的艺术集中表现在富于变化、跌宕起伏的授课语言的运用。要富有个性和进入角色,既通俗又有情调。将范读作为主旋律,融单调、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课堂情感效应。教师神情随着教材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随时让学生进入你的教学意境中去,欲罢而不能。
诗歌的欣赏与写作应以诗歌的朗诵为基础。因为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模式”和“情感模式”,形成自己的诗文风格。在这个启蒙阶段,教师的朗诵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比如叶挺《囚歌》一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教师通过朗诵,融入角色,调动情感,对学生的听觉、视觉,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了大震荡。
再比如朗诵《黄河颂》,要有一泻万里的宽阔胸襟,要有九曲连环的音韵柔情,要有力劈南北的雄伟气势。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体会、揣摩练习。再重点指导: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经过训练,同学们由衷地说:听了老师的声音,才知道什么是“美”的声音;听了名家的朗诵,才知道声音能代表一个“活生生的人”;听了美的声音,才知道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体会老师对作品的处理,模仿老师的朗诵风格,结和自己的声音特色和对作品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朗诵风格。
通过朗诵训练,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模式”和“情感模式”,形成了自己的诗文风格。发自他们的心田的一首首小诗,或秀丽或粗朗,或长或短,透着非凡的灵气,超凡的想象,不同凡响的构思,有些还透出令人惊羡的深沉,出人料想的成熟.“时间老人把“青春”二字送给我们,/于是生命中就有了花的芬芳、雨的朦胧。/在思念泛滥的季节,/珍重地把它们写入日记,/让雪的晶莹化作对青春的赞美,/化作心中的那份圣洁。”“你不再徘徊,/等待了整整一个严冬,/蓄积了整整一腔热血,/就为人生的浪花在此时喷发.”“夜正长/雨正精神/我的眼睛/放射出黎明的曙光/斜斜的雨歌/织就了诗人的天空”。
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创新,构成了新课标下学生作文的生命和灵魂。 让学生自由命题,写自己兴趣的内容;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就能诱发学生写作的冲动。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个自然的景物,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稍闪即逝的念头,甚至是一个颔首的微笑,一缕淡淡的情思,都是写作的导火线;只要你善于观察,富于联想,都能呼之欲出,激发出写作的灵感。有个学生在体会中谈到:“诗的细小的翅膀,尽在我们怀里扑腾。它什么时候才能到广阔的天空里遨游?有一段时期,我的诗情像是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的那一个日子生命受到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我指间散作缤纷的花雨。我那时,也没有什么顾虑,心头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地给写了上去。救命似的迫切,哪里顾得上什么美不美。”“ 我们不用以死来表达对诗忠爱,我们只需在诗中寻找欢乐的语言!”
通过具体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其教育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个性化的种子已洒遍求知的原野,教育的春天还远吗?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