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_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给教活了”。我认为所谓“活”并不单纯是课堂热闹,而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阅读教学过程 成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师生双边活动的创造过程,常中有变、变中守常。我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皇帝的新装》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童话。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易于理解,如何在读懂故事情节的同进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人物形象,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由老师唱主角,学生做观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投入手段,通过表演,分角色朗读、迁移训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
一. 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就要扣人心弦,它能将学生导入 美好的学习氛围,激起求知的饥渴心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篇文章的导读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前一节课的知识后,即用投影仪打出一张色彩鲜明、表现夸张的皇帝的图片,学生的情绪骤然高涨,继而我又引导他们“这就是我们这位皇帝,他整天在忙些什么,他有什么特点”,我们来看课本,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眼前这位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都急于翻看课本,这样引发了其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二. 入境体验,加深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的每篇文章,其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珲的思想情感,所以在课堂上制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况,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的体会文章内容。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新装场面,用投影仪打出来做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的不同,而是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的也很好,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了淋漓尽致;而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旨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增进了同学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表演结束后我又适时点拔,所以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比单纯由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几倍。
三. 寻找时机,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堂生动成功的语文课,应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化被动为主动,真正使课堂有生气,这就需要教者一方面在授课关做好精心设计,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也要寻找恰当的时机,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分析完《皇帝的新装》看新装这一情节后,由于五名学生的精彩表演已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我看到学生的余兴未尽,本打算在分析试新装时由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而改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边读、边听、边想中、边体验,似乎自己就是皇帝、大臣,再通过老师的点拔,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即了然于胸。
四. 适时迁移,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已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必须通过迁移。所谓学习迁移,就是学以致用,安是由知识技能的概括,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巍巍书山学生望而却步,茫茫题海学生涉渡无边”,所以迁移训练,也要结合课文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做到适时适度。
在分析完《皇帝的新装》后,学生已总结出人物的形象,为进一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会童话特点,培养其能力,我设计了一道迁移训练题,让学生给文章加一个有趣的结尾。因为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积极性很高,开动脑筋,纷纷构思,踊跃发言。这样通过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使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是艺术的生命,帷其”活“才能使艺术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学艺术的”活“与教学的固定模式刻板僵化无缘,,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让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动脑筋,采用多种多样折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吧。
-
小组讨论一般几人|“小组讨论”的几点思考详细阅读
丘小霞 新课程着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使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特别是在公开课中),是把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许多人认为课堂教学中若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听课者也往往以此作为衡量新...
-
谈吐风雅打一生肖|谈 作 文 创 新 的 标 准详细阅读
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头戏。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的。作文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严华银先生说:“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创新...
-
【说课常见的问题】说课中常见的三个问题探讨详细阅读
实践证明,说课不仅是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举措。这种新型的教研活动形式,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小学各科教学研究、教师考核和评聘工作之中。说好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思维过程,已成为每一位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
中考目标励志语_目标教学法在中考语文复习课中的应用详细阅读
目标教学教学过程 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而复习则是巩固知识,提高智能和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中考复习中,语文科的知识具有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采取机械的重复学习或简单的找漏补缺是不能奏效的。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目标教学法”进行中考语文复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分块检测,获取信息。把整个...
-
培养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发现美详细阅读
摘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他们读了什么,写了什么,是否做到了发现生活的美和再现美的生活,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项审美活动。 关键词:生活的美 感悟美 发现美 再现美 语文课文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审美。记得在《新...
-
[努力工作改变自己的句子]努力工作,先改变自己详细阅读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他以年轻的肩膀挑起原本不属于他的任务。他走进贵州的大山狗吊岩,当那里的烛光摇曳生辉之际,徐本禹的灵魂也得到升华。他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感动了他的学生,感动了村民,感动了当地政府,感动了山东农校,感动了中国。他的脸流淌着朴实与坚毅如磐石般。有人问他为什么放着研究生不...
-
进一步探讨合作|合作探讨,摘吃大桃——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二详细阅读
合作探讨,摘吃大桃 ——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二2002年9月,我们学校初2005级采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已教书20年的我,赶上这次课改。两年来来,我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始终也没有停止过对新课改的探索,实践。我努力尝试在课堂...
-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详细阅读
作者:马光彦 摘要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是其审美修养的主要体现,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它主要包括:1.审美感知力。教师要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2.审美鉴赏力。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和一定的审丑能力,从而...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技能详细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
-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详细阅读
孙继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卡尔。马克思也说:“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取探索创新。”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在这样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创新能力从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焦点。 本文就“在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问题从两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