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_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而要成功的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探究学习注重学法,且内容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让学生有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质疑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意识。
一 对文章的鉴赏之问
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认识、价值观,有着作者的独特感受,而对于这篇文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标准答案,因此在阅读文章是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作者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去反问,就会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如我在教授《出师表》一课时指导学生提出“诸葛亮真的对蜀政权忠心耿耿吗?”《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田园生活在今天如何看待?等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发问、反思、创新意识,把理智融入个性化的阅读之中。
二 情景联想(补充)之问
写作注重文章的“悬念”艺术,尤其文学作品更讲究给读者留有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抓住这样的余地去发问,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问题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创新的殿堂。
如初中语文课本《愚公移山》中智叟讥讽了愚公,但讥讽之后会发生什么作者却没有触及,这里可指导学生抓住这个艺术的空白去发问:(挖山中)愚公一家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幼童也前往助阵,智叟被这种精神感动了,他…… 当山被挖光后,智叟会若有所思…… 智叟会有那些“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方法。学生通过联想补充会拓展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尝到甜头,掌握了这种联想发问技巧之后,能提出不少类似的问题,对所学的课文及课外阅读会有更深的理解。类似的发问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可补充论据、论点;说明文,可补充说明方法等等。坚持这样的探究,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得到锻炼,知识面得到拓展。
三 内容强调之问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某处往往会在内容上反复,这种反复暗藏玄机,在这里发问,往往会由点到面去了解作家的精心构思。
例如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中贯穿全文的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学生再阅读时可以提出:这一句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在讨论后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结构线索、文章的骨架及作者的情感所发,也会对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 前后照应之问
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首尾照应,有的文章照应很经典,而有的则留下一些遗憾,善于发现这些优点或缺点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质疑,往往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我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指导学生思考,开头(第三段)排比为什么不与后文的三个事例一一照应?学生经过讨论会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用意有更深的理解,明白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照应,那些地方该用。
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都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问会问”,学贵于思,成于思。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一旦形成了“问题意识”,有了发问的精神,就会思维敏捷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下巴中学“问题教学”论文
国云平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